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

ID:53794775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7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_第1页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_第2页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_第3页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_第4页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浅析[摘要]除氧器是火力发电厂的一项重要辅助设备。通过对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的研究,可以为后续除氧器的设计优化提供准确的理论支撑。[关键词]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中图分类号:T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87-010引言除氧器是火电厂和核电厂的重要辅助设备,其利用汽轮机抽汽加热凝结水或补水,使凝结水或补水达到相应工作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以便除去凝结水或补水中的氧气和其它不凝结气体,以防止或减轻锅炉或蒸汽器、汽轮机及其附属阀门管道等的氧腐蚀。另外,除氧器作为一级加热器,提高了

2、给水温度,进而提高了发电机组的热效率。目前,除氧器的形式种类众多,但从除氧器除氧传质过程分析,各种形式除氧器的传质理论基本是一致的,通过对除氧器除氧传质理论的研究,可以为后续除氧器的设计优化及新型除氧器的开发提供准确地理论支撑。1传质方程建立传质学“双膜理论”是以吸收质在滞流(相当于传热学边界层)中的分子扩散的概念为基础而推导得出的。被除氧的水在蒸汽空间中除去氧气的过程分三个步骤:水主体中的氧分子运动到液膜面,再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液膜面到达水、汽两相界面(水面);在水面上的氧气分子离开水面进入蒸汽膜;最后氧分子以分子扩散

3、通过蒸汽膜进入蒸汽主体。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氧气在水面处于平衡状态,即水面的含氧量Ci是该处氧气分压下的饱和浓度。也可以说,水面的氧气分压力Pi等于水面饱和状态下的氧气分压力。水面两侧存在“液膜”和“汽膜”,“液膜”和“汽膜”的厚度或状态会受主流体的滞流或湍流程度的影响,但膜层总是存在,氧气分子以分子扩散通过“液膜”和“汽膜”。在膜层中存在着含氧量大小的差别,传质阻力主要来自于膜层处。水主体含氧量CL与水面含氧量Ci存在浓度差,即(CL-Ci)为水侧除氧过程的推动力。水面氧气的分压力Pi与蒸汽主体氧气分压

4、力PG存在压力差,即(Pi-PG)为蒸汽侧除氧过程的推动力。当CL>CG和Pi〉PG时,氧气析出过程(即除氧过程)才能持续进行。分析“双膜理论”还可以看出:a•传质过程的机理和传热过程的机理相类似,它们具有与传热过程类似的相似准则和准则方程式;b.根据“双膜理论”,可以在水、汽两相分别写出单相除氧速率方程;c.若水、汽相间具有稳定的界面,要想加强传质过程,只有改进设备结构,加大水、汽有效接触面积;根据“双膜理论”,在除氧器连续稳定运行条件下,可以在水、汽两侧分别写出单项的除氧速率方程:式中:NZ除氧量,mg/m2?s;KZ

5、L——水侧传质分系数,mg/(m2?s?AC浓度单位);KZG汽侧传质分系数,mg/(m2?s?AP浓度单位);(CL-Ci)——连续除去水中氧气所需要的推动力,mg/m3;(Pi-PG)——将水面氧气传递到蒸汽主体所需要的推动力,Pa。因为从水中除去的氧气量等于蒸汽侧带走的氧气量,所以水、汽系统的除氧速率方程,可以从水侧考虑,也可以从蒸汽侧考虑。为了探讨水中含氧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只研究以水侧传质推动力表示的水、汽系统除氧速率方程:式中:KL——水汽相际的传质系数,mg/(m2?s?AC);C——与蒸汽主体氧气分压力

6、PG相平衡的含氧量,mg/m3o对水汽系统来说,氧的溶解系数E很小,而用于除氧的蒸汽流量较大,流速较快,蒸汽中的含氧量极微,因此,蒸汽能及时将水面上逃逸出来的氧气及时带走,即传质阻力趋近于零。可见KZ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