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

ID:53819324

大小:16.2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7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_第1页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_第2页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_第3页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物理有效备课中的有效设问杨飞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源于问题,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如何有效的设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问题的设置,只有有效设问才能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从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小环节,都应该十分

2、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注重问题的设置。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置好每一个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设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我在备课过程中关于问题设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实验进行有效设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直观、形象,学生感兴趣。因此利用实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讨论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对抽象的物理问题理解的会更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这里的物理实验并不单指物理课

3、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善于观察生活,实验无处不在。例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电场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用检验电荷检验电场的有无时,讲到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时学生很难接受。备课时我就想用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能直观而形象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设问并讲解呢?一抬头我一下看到窗外摇摆的树枝,于是我得到启发,就借助于大自然,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实验进行设问启发:我问:窗外有风吗?学生看看窗外回答:有;我又问:你们看到风了吗?学生回答:没有看到风,但看到树枝摆动了。于是我接着启发:对了,风

4、看不见摸不着,但树枝是检验有无风的一个载体,与此类似,电场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检验电荷是检验有无电场的一个载体,有风无风与树枝的有无无关,既使没有树枝风也依然在刮;同样,有无电场也与检验电荷无关,即使没有检验电荷场源电荷周围也依然有电场存在。这样利用生活中的实验进行设问,学生很快就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效果很好。    二、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有效设问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设置问题,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三、根据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

5、题情景进行有效设问    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再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和规律的理解。    例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规律:“合力一定时,两分力随着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时,我是这样举例设问的:两个同学抬一桶水,他们是靠的近一点省劲呢?还是远一点省劲?为什么?我又举例设问:晾衣绳晾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有一定的弧度而不是绷紧绷紧的呢?晾晒同样的衣服有弧度的和绷紧的

6、绳子哪种更容易断?只要学生把这两个生活实例弄明白了,上面的规律也就理解透彻了,不用再去死记硬背。    四、通过例题(习题)有效设问,强化对知识和规律的运用    在例题(习题)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模式进行教学:“设置例题——引导学生读题思考——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分组分析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检验”。在例题(习题)的设置中,我力求一题多问,一般不少于三问,通过一题多问来降低梯度,层层深入进行设问。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的理解,充分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再结合相关的知识、规律独立地进行分析、判断、

7、思考,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设问指导下,通过分组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再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关键的或隐含的条件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它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尝试求解时难免出错,但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失败才会有创新。当然也有成功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我对一道物理习题是这样进行设问的:    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水平面

8、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问:  (1)小球沿杆下滑的摩擦力为f,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