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ID:5386148

大小:694.6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

2、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B)。(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2分)..A.línzhǎoB.línzhuǎC.língzhǎoD.líng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答案示例:“往往”表示“遗漏或添加”的情况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

3、对会发生,用这个词使表达更准确、更严密。(评分说明:“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1分,“更准确、更严密”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

4、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

5、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1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

6、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C)。(2分)A.简洁B.通俗C.新鲜D.含蓄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存在基础、传承与发展的毁坏。(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保存和发展的危害,增强了语势。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1)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2)诗歌基本的范式、规则基于民族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3)诗歌语言依赖大众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带有大众语言的基因;(4)大众

7、的审美期待促进诗歌的创新与发展。(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3分)边城(节选)沈从文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