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

ID:54055465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2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_第1页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_第2页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_第3页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_第4页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自然:智慧的源头活水孙双金《论语》中有一段非常诗性的描写,大意是:有一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围坐在孔子身边。孔子心情很好,就对他们说:“你们平时常常说别人不了解你们,今天我让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说出了各自远大的抱负——治国平天下。只有曾点与众不同,别人在高谈阔论,他却在一旁弹琴自娱。孔子见别人都说了,唯独曾点在自娱自乐。于是孔子便点名叫曾点发言。曾点弹琴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琴直起身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谈谈各自的志向罢了。”曾点

2、说:“我的志向啊,就是暮春时间,春暖花开,穿上了春天的服装。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我是赞成曾点的志向啊!”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啊?就是在美好的春天和一帮弟子,在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享受阳光,沐浴河水,在春风拂面中高歌一曲,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妙啊!孔子的志向竟然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春游啊!春游为什么竟成了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呢?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我们置身在自然的怀抱,就仿佛置身于母亲的怀抱一般。“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

3、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人类的幸福还有什么能胜过陶醉于母亲温暖的怀抱呢?在自然的怀抱,孔子是自由的,他的心灵和精神完全得到了释放;在自然的怀抱,孔子是温暖的,他的身心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在自然的怀抱,孔子是幸福的,他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与母亲一起尽享人生的快乐!这样的人生是诗意的艺术人生,可以视富贵如粪土,如浮云,可以“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大自然更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华文明智慧人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大智慧都来自哪儿呢?我们不妨看看两位智者对

4、水的情感和感悟。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呢?”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性。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孔子的一番宏论,由什么而得启发?是我们司空见怪的水啊!由大自然极普通事物而悟出人世间的极不普遍的哲理,这就是智者的品格,也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老子是怎么论水的呢?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认为具有最好道德的人应该

5、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处于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后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您看,“柔可克刚,弱能胜强”,“无为而无不为”,“不言之教”这些充满辩证法的人生大智慧竟又是自然中的水给我们的教化。大自然,我们的母亲。大自然,我们人类永恒的老师啊!行文到此,我不仅联想到

6、我们当下的教育,当下的社会,当下的人类。现代文明正以大踏步的城市化进程裹挟人类向前奔跑。城市化的特征是什么?是去自然,远离自然。高楼大厦让我们远离大地泥土,钢筋水泥让我们远离山水自然,书本作业让我们远离原野春风。城市化正一步步把自然之子——人类从自然的怀抱中抢夺。当人类一步步离开自然的后果是什么呢?我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上至北京、上海、深圳大都市,下至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大城市的孩子好像越来越少灵气了。相反,县城的孩子,甚至农村中心校的学生都有不少灵气和智慧。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譬如大城市孩子没有自由支

7、配的时间,学习负担太重,学习内容过多,学习压力过大等等,但我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城市的孩子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智慧的源头活水,他们变得干涸了,变得呆板了,变得机械了。他们多了书本知识,多了“枝叶知识”,少了实践知识,少了自然知识,少了“根的知识”,少了“种子的知识”。“叶的知识”再多也枉然,因为叶的知识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只有“根的知识”,源头性知识才能生长出新的知识。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才是真正的“根的知识”,“种子知识”,源头性知识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我们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

8、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不要让学校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