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

ID:5409863

大小:35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11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_第1页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_第2页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_第3页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_第4页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_第5页
资源描述:

《3.5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一、密度算符与量子统计力学对完全随机的系综,密度矩阵在任何表象中均有:该ρ与纯系综的ρ很不相同。为定量表征不同系综的ρ,定义σ为:在ρ本征态为基矢时1)熵由于,σ是半正定的(σ≥0)。对完全随机系综对纯系综,σ=0可见σ可作为体系无序度的定量表征:纯系综完全有序,既无序度为零;随机系统完全无序,故σ是个大数。其实,在归一化限制下,ln(N)是σ的最大值。在热力学中,熵是度量无序度的。熵(S)与σ的关系为,S=kσ,k为Boltzmann常数。S=kσ可看作是量子统计力学中熵的定义。2)热平衡系综的密度矩

2、阵对具有确定[H]的系综,热平衡时σ取极大:δσ=0.因∂ρ/∂t=0,ρ与H可同时对角化,可用H的本征态为基.粒子的平均内能:[H]=Tr(ρH)=U由用Lagranger乘子法可得其解为,利用归一化条件有对应于能量本征态Ek的几率分布。上述体系对应于统计力学的正则系统,体系能量确定若对上述体系除去内能一定的限制,则得(对任意k):ρkk=1/N对应于完全随机的系综,与β->0(即T∞)的正则系综分布相同3)配分函数ρkk的分母为是统计力学中的配分函数,可写为ρ在能量本征态基中可写为据此可得体系的所有

3、性质,对A=H,有与统计力学的对应知β=1/kT.§3.5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本节讨论一般的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并给出角动量算符矩阵表示的矩阵元。一、对易关系和本征态角动量算符的基本对易关系为这里Ji是绕i轴无穷小转动的生成元。定义角动量的平方算符由角动量算符的基本对易关系可知J2与任何Ji对易。由于不同Ji不对易,只能选择某个Ji与J2的共同本征态为基,通常选J2与Jz的共同本征态。若用

4、a,b>标记该本征态,则有J2

5、a,b>=a

6、a,b>,Jz

7、a,b>=b

8、a,b>。二、阶梯算符定义:J±=

9、Jx±Jy,称为阶梯算符,或角动量的升(降)算符,是以前讲过的自旋升降算符在一般角动量情形的推广。J±是非厄米的。容易证明:由于J±

10、a,b>也是Jz的本征态,对应于本征值。既J±作用于Jz的本征态结果仍为Jz的本征态,但相应本征值增加。又由于J±与J2对易,J±不改变J2的本征值.即:J±

11、a,b>=c±

12、a,b>,c±由归一化条件确定。三、J2与Jz的本征值由于,Jx、Jy是厄米算符,其任意态的期待值为实数,故a-b2≥0对给定a,b有上限bmax和下限bmin,且J+

13、a,bmax>=0,J-

14、a

15、,bmin>=0.由得,类似有bmin=-bmax由bmin和bmax的唯一性知,J+作用于

16、a,bmin>有限次数应能达到

17、a,bmax>,故记Jz的最大本征值为,则j=n/2为整数或半整数,而J2的本征值为。Jz的本征值一般为,其中-j≤m≤j,共有2j+1个可能值-j,-j+1…,j-1,j。改记

18、a,b>为

19、j,m>,则上述推导只用了角动量对易关系,即角动量的量子化源于转动和角动量作为转动生成元的基本性质。四、角动量算符的矩阵元取

20、j,m>为归一化的,则因而故取c±为实数,有:类似地J±的矩阵元

21、为而由Jx=(J++J-)/2,Jy=(J+-J-)/2i可定出Jx和Jy的矩阵元五、转动算符的表示对绕转Φ角的转动R,转动算符的矩阵元为(D在不同j之间的矩阵元为零)这些矩阵元有时称Wigner函数。由形成的(2j+1)x(2j+1)矩阵称为D(R)的(2j+1)维的不可约表示。即对一般的转动,D可按不同j而成分块对角化形式,且每一块不可用任何基而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块对角化形式,即D(R)=,六、转动算符表示的一般性质1.由任一确定j所表征的转动矩阵形成一个群a)有单位矩阵(无转动),b)逆(绕同轴转-

22、Φ角),c)乘积也是成员,其中乘积R1R2表示单一转动;d)结合律也满足。2.幺正性:3.是

23、jm>经R转动后在

24、jm’>态中找到的几率振幅:七、Euler转动的转动算符矩阵表示对用Euler角表征的转动,有可见只要求出则可得到例如对j=1/2,对j=1,d(1)是3x3矩阵.利用Jy=(J+-J-)/2i及J±的矩阵元可知:可以验证:利用级数展开,可知从而得到类似方法可给出d(j>1)(β),只是过程比较复杂.下面将介绍简便获得d(j)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