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

ID:54127547

大小:296.3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29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_第1页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_第2页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_第3页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_第4页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5卷第2期古地理学报VOI.5NO.22003年5月JOURNALOFPALAEOGEOGRAPHYMay2003"""""""""""""""""""""""""""""""""""""""""""""""""""""文章编号:1671-1505(2003)02-0224-08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张维英韩美李艳红山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如巨淀湖

2、、黑冢泊、别画湖,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研究这些古湖泊的消亡原因对于恢复该区古地理环境以及确立湖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消亡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该区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流变迁、人类活动影响等,其中气候变化是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河流变迁是古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古湖泊消亡的进程。关键词古湖泊消亡原因莱州湾南岸平原第一作者简介张维英,女,1979年生,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演变和灾害研究。中图分类号K928.43K

3、928.6文献标识码A!古湖泊概况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形成与发生于全新世的黄骅海侵关系极为密切。它们最初是在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由地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演变为潟湖的,如巨淀湖是由淄水、时水、氵蜀水等共同入注的河口海湾演变而成,而白浪河、虞河共同入注的河口海湾则演变为别画湖[1]。蔡月娥和蔡爱智(1984)通过对湖泊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剖面层次的研究认为这一地区的湖泊应为淤泥质海岸潟湖[2]。在距今6000~5000年前,莱州湾南岸海面上升到现在海平面以上2~3m,出现全新世高海面阶段,随后海面又经过数次幅度较小的升降变动,其基本趋势是海面下降[3~5

4、]。潟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在入注河流的不断淡化下,逐渐演变成为淡水湖,最终形成了分布于莱州湾南岸的古湖泊。对于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湖相地层的14C测年表明,该区湖泊大约形成于距今5500年。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共收集到170个深度为7~20m的钻孔资料,图1是位于寿光市巨淀湖湖迹区内95孔的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剖面地层结构简单,成层性较好,内含较多淤泥质成分和贝壳及植物根系,说明沉积环境稳定。!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000E03)资助收稿日期:2002-09-09改回日期:2002-11-05第2期张维英等: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225!

5、!!!!!!!!!!!!!!!!!!!!!!!!!!!!!!!!!!!!!!!!!!!!!!!!!!!!!在钻孔及地层剖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查阅历史文献、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方法,编制出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图(图2)。如图所示,该区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图l巨淀湖95孔柱状剖面图Fig.lCoIumnarprofiIeatdriIIing-weII95intheJudianLake图2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Fig.2ThedistributionoftheancientIakesinthesouthcoastpIainofLaizhouBay226古地理学报

6、第5卷"""""""""""""""""""""""""""""""""""""""""""""""""""""于黄骅海侵在本区内的南侵界限以北,即自寿光牛头镇,东经侯镇、南孙、固堤、夏店至平度新河镇一线以北,自西向东依次为巨淀-清水泊、黑冢泊、别画湖。!气候变化与古湖泊消亡!"#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对湖泊消亡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降水量和蒸发率的变化引起湖泊水量平衡的变化。这种气候干湿变化可在湖泊形态和沉积物中留下痕迹和证据。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1973)[6]利用考古、历史记载和物候记录所提供的最近5000年环境变迁信息,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

7、化,并将其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张丕远等(1994)[7]、王绍武(1994)[8]、满志敏等(1996)[9]、杨保等(2000)[10]、柳艳香等(2002)[11]也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模拟了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出表1。表1近5000年我国东部气温变化周期与历史文化考古对应Tabie1ThecOrrespOndenceOftheatmOspherictemperaturechangecyciewithhistOricaiarchaeOiOgysince5000yearsinEastChina气候变迁年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