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一答案.doc

《曹刿论战》练习一答案.doc

ID:54135953

大小:2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3

《曹刿论战》练习一答案.doc_第1页
《曹刿论战》练习一答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练习一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曹刿论战》练习一参考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jiànmǐbiànzhésuìbǐbómóu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军队)(讨伐,攻打)(2)(大败)(3)(不)(虚报夸大)(4)(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问其故(他,指

2、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名作动,赐福,保佑2、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8.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3、9.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六)翻译句子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

4、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2、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

5、争取胜的原因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八)文学史常识左丘明齐师伐我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评分:共2分。每空0.5

6、分,意思对即可。2、B评分:共2分。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