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培训(本单位)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

ID:5414295

大小:1.98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7-11-11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_第1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_第2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_第3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_第4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革热防控形势OUTLINE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媒介防控措施思考题病原学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登革病毒原属B组虫媒病毒,现归入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黄病毒属包括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病原学概述血清分型登革病毒Ⅰ型Ⅱ型Ⅲ型Ⅳ型登革病毒Ⅰ型夏威夷株登革病毒Ⅱ型新几内亚株登革病毒Ⅲ型H87株登革病毒Ⅳ型H241株流行病学流行概况TEXT近几十年来,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主要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流行,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发生过登革热流行

2、,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每年大约有1亿感染者,其中50万例登革出血热需要住院治疗,25000例死亡,登革出血热病例中95%为15岁以下的儿童。TEXT自1779年首次发现登革热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登革热的流行,1880年埃及开罗、1901年新加坡、1903-1904年马来西亚、1922年美国、1923年巴西、1925-1926年澳大利亚、1928年希腊、1942-1945年日本和太平洋群岛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我国流行概况1978-1979年广东佛山、中山等地局部爆发流行,发病数22122。死亡数14。1980年海南爆发流行,波及湛江、广州、汕头、韶

3、关,合浦、钦州、北海(3型),发病数453151。死亡数74。1986年海南爆发流行(2型),出现出血症状,发病数118881,死亡数296。1995、1997年广东番隅、肇庆、潮州局部爆发流行。从1978-1999年我国东南沿海登革热病例报告没有间断。2004年慈溪市83例登革热病例(2型)。2009年义乌市发生194例登革热病例(3型)。1991-2008年全国登革热报告发病数报告发病数(例)我省流行概况1990-2009年浙江省登革热报告数变化趋势传播媒介媒介白纹伊蚊分布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常见蚊种。在美国,巴西,意大利,南非也有分布,而且正迅速扩散,被

4、称为“亚洲虎蚊”。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均有分布,但以北纬30以南常见。中国白蚊伊蚊地理分布(2006)白纹伊蚊体形较小,黑色、间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l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足各跗节上均有白环,第1~2跗节上的白环在基部,第5跗节全白。白纹伊蚊生活史周期27±1℃,湿度80±5%,卵期3.5天,幼虫期6.0天,蛹期2.2天。寿命雌蚊2~3周甚至更久,雄蚊l~2周。产卵伊蚊产卵100个左右。呈橄榄状、黑色、单个沉入水底。白纹伊蚊的雄蚊对雌蚊翅振颤有反应,在白天飞行中由雄蚊寻找雌蚊而交配;一般来说,雌蚊只需交配一次即可接受一生够用的精子。交配生态习性吸血习性

5、无严格的生殖营养节律,在吸饱血以后以及卵巢发育过程过程中,会再次或多次吸血,从而增加传播疾病的机会。雌蚊嗜吸人血,是非常活跃凶猛吸血者,人临近其孳生场所或栖息场所,雌蚊很快飞来吸血。CO2和一些氨基酸有引诱作用。昼夜活动规律白纹伊蚊主要是白天活动的蚊种。每天有上、下午两个高峰(上午9-10时,下午4-5时)。季节消长上海、宁波3月发现幼虫,4月下旬出现成虫。季节消长与气温和降雨量多少有密切的关系。低于15℃不吸血,高于40℃死亡。长江流域,从5~6月份开始形成幼虫高峰,其高峰时期可持续4个月之久,幼虫在雨季出现高峰,成蚊高峰出现在雨季末或雨季后。扩散与飞迁不

6、利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滞育卵。白纹伊蚊卵在容器积水干枯后仍可粘在内壁上存活,当遇到适宜条件,就可孵化出幼虫。活动范围活动飞行范围在孳生地附近50-100m,很少超过200m,最大飞行距离400m。疫点灭蚊100-200m范围。成蚊栖息习性通常在孳生地周围栖息。如灌木、草丛、杂物堆积场等潮湿阴暗处。在缸、罐、坛、瓮、轮胎等容器内壁,附近的阴凉处、树林、草丛等处。居民区附近的草丛、竹林、及空房内等。建筑工地多数栖息在工地内部,比较集中在小型积水容器的内壁、工棚内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蚊帐内、客厅、猪栏、缸罐内壁等处栖息。在竹林、树洞等野外孳生地,多栖息在附近的草丛和植

7、物叶子下面。幼虫孳生习性喜欢孳生在小型的积水容器中。家居周围废弃的缸、罐、桶、锅、泡菜坛、盆景、莲花缸、罐头盒、碗、杯等积水中。室内插花瓶、水缸、痰桶和花盆托等积水。植物的茎叶等小型积水,如竹筒、叶腋等积水中。竹林的竹桶、树洞、石穴等积水容器。登革病毒的繁殖与传播(1)1.病毒通过蚊子的唾液传给人2.病毒在靶器官复制3.病毒感染白细胞与淋巴组织4.病毒进血循环3412内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登革病毒的繁殖与传播(2)5.第二只蚊子吸了带毒的血6.病毒在蚊子中肠或其它器官复制并感染唾液腺7.病毒在唾液腺繁殖675外潜伏期8~14天(蚊子体内繁殖的时间

8、),病毒量从数千个增长到数百万个。临床表现潜伏期: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