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血管性痴呆

1.2.3+血管性痴呆

ID:5416393

大小:133.9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7-12-10

1.2.3+血管性痴呆_第1页
1.2.3+血管性痴呆_第2页
1.2.3+血管性痴呆_第3页
1.2.3+血管性痴呆_第4页
1.2.3+血管性痴呆_第5页
资源描述:

《1.2.3+血管性痴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疾病名:血管性痴呆英文名:vasculardementia缩写:VD别名: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代码:*ICD:F01.9概述: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发病率日益增高。老年性痴呆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氏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脑血管性痴呆”。欧美国家以前者多见(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亚洲国家以后者多见,这与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脑血管病发病率更高相一致。脑血管性痴呆或

2、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常在50~60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但是,它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由于反复脑梗死不一定发生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所以有些人从未发生过瘫痪,这些人易被误诊为

3、“阿尔茨海默病”。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普及,常发现过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不少人存在“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实际上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合并有脑血管性痴呆。CDDCDDCDDCDD过去曾应用过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认为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梗死、出血、和白质脱髓鞘而出现脑实质的病变,引起痴呆。所以,以脑动脉硬化痴呆代替了多发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和Binswanger病。事实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性脑病,表现为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虽然可以导致管腔狭窄,但只要代偿功能良好,一般只有一些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如1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等,并不一定导致痴呆

4、。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临床上已不再应用此名称,均将脑动脉硬化症的概念,局限在脑内无重大病变,因而其不一定出现痴呆或出现轻度痴呆。1994年Hachinski等提出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MID)的名称,认为痴呆的病因是脑内多发的,大小梗死灶的累计引起的。近年来发现:痴呆的发生不一定是多发的梗死灶,一个面积较大的单发梗死灶,也可以引起痴呆;脑缺血引起的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变的Binswanger型脑病,也可以导致痴呆;另外,脑梗死以外的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也可以发生痴呆的结局。因此,把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统称为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是不全面的,为此,

5、目前已广泛应用血管性痴呆或脑血管性痴呆这一名称,取代了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流行病学:常在50~60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临床上以MID最多见,老年性痴呆以Alzmeimer病(AD)和VD最常见,国内外的资料均显示VD的发病率高于AD,VD发病年龄也早于AD,男性多于女性。在VD中,尤以多发性梗死痴呆多见。病因: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功能衰退的结果。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产生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脑血管畸形等,主要原因是

6、由于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引起脑缺血或脑出血性疾病,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资料显示脑血流量降低的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脑缺血和出血的程度、部位,以及微梗死灶(出血灶)数量、容积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多发性梗死的小梗死灶越多,出现痴呆的机会就越多。额叶内侧面(扣带回)、纹状体前部、内囊前支、丘脑及优势半球病变易发生痴呆。CDDCDDCDDCDD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少见的病因有:继发性脑梗死的出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抗凝或溶血栓治疗、脑动脉炎、淀粉样血管病或肿瘤侵袭

7、血管壁破裂出血等。持续性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动脉壁发生脂肪玻璃样变,可形成微动脉瘤。此外,由于脑内动脉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2所以管壁较薄,其中大脑中动脉及其所发出的深穿支——豆纹状动脉,呈直角分布,这种解剖结构造成在用力、激动等外加因素作用下,当血压骤然升高时,此动脉容易因为压力增高导致破裂出血。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