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ID:5416563

大小:179.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10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_第1页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_第2页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_第3页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_第4页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面神经炎诊疗规范【定义】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诊断标准】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4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5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辩证分型】(一)风痰阻络证突发

2、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二)风热犯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三)风寒袭络证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体针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

3、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2.电针: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3.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4.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诊疗策略】(一)辨证要点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二)治疗特色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

4、之一。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对于邪实者当以驱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或平补平泻,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1.急性期针灸介人治疗有利于促进消除面神经水肿,使面瘫早日恢复,但应注意选穴,急性期内不主张刺激患侧局部经穴,应取远道穴,如四肢远道穴或背部督脉或腹部穴位为主,不用电针。2.急性期后,西药可以继续用维生素类药,而针灸应加大刺激剂量,可选用面部穴位,予电针刺激,它能迅速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此时最能体现针灸治疗面瘫优势。3.当患

5、者面肌功能逐渐恢复时,针灸刺激量宜逐步减弱,手法宜轻缓为主,注意病侧上下面肌恢复的平衡,并随时对恢复不平衡的状态予以调整,可隔日或隔2日针灸1次,不可追求速效,超限度的刺激或应用电针过度牵拉,可造成面部肌肉的“倒错现象”。4.后遗症期主要靠针灸治疗,取穴根据病情而改变,面肌功能无恢复的部位都要选穴,面肌痉挛的部位取穴应少、针刺宜浅。对于后遗症患者电针疗法应少用和酌情使用。(三)注意事项急性期注意避免患侧过度吹风,忌食辛辣、饮酒。(四)治疗难点1.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

6、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3.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部位较深,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末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2011年第一季度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充分了解面瘫,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

7、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面肌的锻炼及按摩,患者自己锻炼患侧表情运动如抬额、闭目、噘嘴、示齿等。另外应用自我手法按摩对促进患肌的恢复是有帮助的,每日可行早晚各1次,早期患侧耳后的按摩可减轻疼痛。2011年第二季度优化:患侧面部连续闪罐法,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淤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淤血,既能祛风,又能扶正。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2011年第三季度优化:面瘫后遗症期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此期应减少面部

8、穴位,配穴可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另可使用透穴法,如透穴通络,能更好地使“气到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等20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