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

ID:54229248

大小:7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5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_第1页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_第2页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_第3页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几点构想脚东中学杜真金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情绪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激发好奇心新课程要求改“以学科为

2、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中,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善于通过一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大胆猜测与假设,从而激发探索学习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分析发现:有的学生对物理学习只是直觉兴趣,他们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

3、物理实验;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有的学生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他们的兴趣由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其表现形式是总要求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1、创设情景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时,上课程序一切照常,学生坐下后,教师什么话都没有说,而是用自己的声带分别发出高、低、大、小不同

4、的声音,一下子让全班学生都怔在那里!继而发出哄堂大笑,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既然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的,那么同一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大、有的小?这么一问,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粒石子,很快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很顺利的得到了声音的高、低、大、小与频率、响度的关系。2、动手操作法我曾经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密度计、简易电动机等小制作,结果90%的学生都做了。说明对动手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的学生是

5、很多的,但是有些学生的这种兴趣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却忽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常常安排许多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并在课后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制作。例如:在组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教学时,在课的开始我安排用“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一点就能燃烧的纸,折成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时,纸盒肯定会被烧破。考虑到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我决定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并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课的探

6、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接下来的“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中,他们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时候都出奇的仔细和认真。二、引发好问心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俗话说:学问,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但举手发问的同学很少.教师如果能

7、善于鼓励,适时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设问。当然今天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批判性,他们对书本上写的或教师讲的知识,往往可以提出疑问,产生批判性的独特见解.但他们考虑问题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对于这些,教师应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愿提出问题,不愿和老师交心.例如:

8、新教材《浮力》这一节删去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知识点,上完这一节后,我问: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学生都说受到浮力,为了纠正错误,我借助图示讲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结果学生似懂非懂。后来,我设计了下面的演示实验:把去底的塑料饮料瓶倒过来,用乒乓球下面堵住瓶口,把水倒入瓶中,水沿缝隙向下流(如右图),由于乒乓球下面没有水,没有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不会向上浮。如果用手掌堵住瓶口,当瓶口处的水积满时,乒乓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且大于水对它向下的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