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

ID:54239807

大小:302.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20-04-15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1页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2页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3页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4页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八年级古文复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

2、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注释:1、自:在,此处有“在”之意。2、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3、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4、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5、自非:如果不是。6、亭午:正午。夜分:半夜。7、曦:太阳。8、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了山陵。襄,漫上。陵,山陵。襄陵:漫上山陵。9、沿:顺流而下。10、溯(sù):逆流而上。11、或:有。王命:皇帝的圣旨。12、宣:宣布,传达。13、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14、

3、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着风。15、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16、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17、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18、绝巘:极高的山峰。绝:极19、悬泉:悬挂着的泉水。飞漱:飞泻冲荡。漱:冲荡。20、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21、良:的确。22、晴初:秋雨初晴。霜旦:降霜的早晨。23、属(zhǔ):连续不断。引:连续。凄异:凄凉怪异。24、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25、

4、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26、沾:打湿。27、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28、裳:(cháng)衣裳。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4.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③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通假字:①略无

5、阙处(“阙”通“缺”,空缺)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特殊句式: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3、至于夏水襄陵,

6、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重重叠叠的岩石和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理解性背诵:①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③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④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

7、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⑤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⑥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⑦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

8、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