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

ID:54587776

大小:371.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2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_第1页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_第2页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_第3页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_第4页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5月唐都学刊Mav2014第30卷第3期TangduJournalV01.30No.3【伦理学研究】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朱必法,戴茂堂(1.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武汉430065;2.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62)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必须进行当代构建。这种构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狭隘的血缘而缺少普遍性展开公共伦理的构建;其二,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外在的律法而具有强制性展开德性伦理的构建;其三,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形式的义务而忽略人文性展开情感伦理的构建。关键词:中国公共伦理;传统伦理;德性伦理;情感伦理;当

2、代构建中图分类号:B82—0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4)03—0010一O5收稿日期:2014—03—06作者简介:朱必法(1982一),男,湖北通山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戴茂堂(1964一),男,湖北江陵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圣人教化不少还可从两个方面得到进一步说明。其一,中国古绝于耳,伦理学一直就是显学。按理说,中国社会即代社会着力张扬的是一种圣人伦理,追求的是一种使不能“人人是尧舜”“满街是圣人”,至少也应该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具有极强的精英主

3、义和理想主义很好的道德境界、发达的道德修养、自觉的道德意色彩。于是,讲究伦理、遵守道德成了少数几个精英识。可是,恰恰相反,从孔子开始,历代思想家们几者的事情,没有普适性。对很多平常人或普通人来乎从未间断地沉溺于道德颓势的挽救中,结果还是说,道德虚无缥缈,高不可及。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惊呼道德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中国历史掩饰不住的中国传统伦理走向普遍的可能性,公共伦理无从谈怪现象。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道德滑坡所困起。其二,尽管中国古代社会仁爱之说广为流传,而惑。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伦理具有内在缺仁爱之说从形式上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有仁德与陷,需要进行当代构建。我们认为,这种构建

4、至少可爱心,看上去有公共伦理的意涵,其实不然。仁爱对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公共伦理的强调只具有形式上的假象,因为这种爱并不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并不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一、构建公共伦理任何一个人,而只是受限于与自己具有地缘关系或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受小农经济制约,公共空间血缘关系的亲人,具有鲜明的“差序结构”和道德相既无存在必要,也无产生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对主义色彩。血缘关系的有限性使中国传统伦理在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而无从展开,并且这一空间似逻辑上不能避免某些人被排斥在价值关怀之外,不乎预先就被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的地缘关系或血缘能保证道德的普适性。有学者指出:“在历史实践关系所决定,不能扩大

5、也无须扩大。显而易见,在那中,正是传统的伦理学助长了私人本位意识:不断的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具有普遍交往的‘修身’,正唤起人们对‘身’的无穷兴趣,和对私人特性,只能算是一种私人事务。在那样的情况下,当利益的追逐。‘己身,.哈像皮球,伦理学愈借助道德然提不出公民概念,也产生不出公民意识,因此无从规范的力量压抑它,打击它,它反而由于这种力量弹构建公共伦理。得越高。在好的情况下,这种伦理学顶多能培养出我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公共伦理无从构建,至一些‘独善’的人物;在坏的情况下,满口仁义道德,·10·恰恰助长男盗女娼。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浸透着理思想史一直把孝推崇为“百善之先”很不一

6、样。强烈的私人本位意识。国民性的卑劣,证明着传统其所以如此,恰是因为公正最好地体现了公民意识伦理学的失败和破产,它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它企图萌发较早的西方社会对公共伦理或公德的期待,恰完成的塑造健全性格的目标,相反却引出了病态性如孝最好地体现了宗法社会对宗族伦理的期待一格。”⋯所以,中国之德多为人人独善其身之私德,样。人人相善其群之公德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已经走出宗法社会,成为世书,吾国民之木铎,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界的中国。那种以孝为最高之德的观念必须被公共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_2在梁启超看来,伦理所取代。公共伦理既强调任何人都应该得到普

7、“传统的中国道德只在家庭伦理范围有很好的发遍的伦理关怀,又强调任何人都应该承担起普遍的展,在社会和国家伦理方面,传统道德被证明有严重道德责任。“任何人都应该得到普遍的伦理关怀”,的缺陷。为了改变传统中国伦理对私德的偏重,中指的是伦理的关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少数人,或者国最急需的是公德或民德”。_3梁漱溟也认为,公德老人,或者孩子,或者亲人,或者权贵,而是应该面向“恰为中国人所缺乏,往昔不大觉得,自与西洋人遭所有公民。“任何人都应该承担起普遍的道德责遇,乃深切感觉到”。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