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

ID:54610525

大小:49.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4-19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_第1页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_第2页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_第3页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_第4页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全县教体工作新局面——2012年暑期系统书记校长培训会上的讲话绍兴县教体局党工委书记、局长蒋国洪(2012年8月20日)各位书记、校长、园长、同志们:今年以来,县教体局紧扣县委县政府“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总体要求,围绕“提升内涵品质、建设教体名城”工作主题,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完善制度,全县教育体育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县教育体育工作的科学发展?如何从教育强县向教育现代化迈进?是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工作,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一思考和探索,为此,今天我想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与大家交流三

2、个问题,即教育是什么?教育干什么?教育靠什么?一、深入思考教育是什么,切实增强加快教体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宽泛的概念,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把教育专家对教育的育人要求,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政治家对教育的政治追求有机结合起来,综合的、全方位的去把握和理解,这是我们教育人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明确的教育的基本特征。-23-教育是什么,最直接的应该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教育是教育专家们的基本育人要求。教育学中对教育最经典的解释,认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

3、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育人,而且是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作为教育人,我们对育人的理解,对教育质量的把握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不唯一论分,不唯一论考,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特色多样为导向,这也是我们教育人有别于社会人对教育理解与把握的专业标志。其次,教育在社会、家长眼里,它表现的是一种最直接的现实需求。当前社会,最直接的社会现实需求就是就业,由于受就业体制和学历崇拜等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表现的是一种相当激烈的竞争性体制。所以,在强大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教育就表现为考试,表现为分数,最直接的标志就是高考,这就是我们教育人不得不审视的教育现实问题,如果

4、我们丝毫不考虑社会需求,那么教育将会成为失去社会生存土壤的空中楼阁。如果我们教育人一味地跟着社会需求走,那么我们将失去教育人育人的基本标志。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调和教育的育人本质特征与社会直接现实需求的矛盾,使其尽可能更多的产生交集。第三,在政治家眼里,教育表现的是一种政治追求。教育可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可以推进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品位的提升,教育可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教育在政治家眼里,似乎成了一剂强大的“通融剂”-23-,有着强大的功能,发挥着无限的作用。当看到社会不公,矛盾尖锐时,他们希望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粘合剂”;当看到国民素质低下,他们

5、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当看到城市化水平不够,他们希望通过教育集聚城市人口和提升城市品位。教育在政治家眼里,功能被无限放大了。因此我们教育人在把握教育是什么的过程中,要把这三方面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看到一面,那么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党和政府满意教育、我们自己满意的教育就会有偏差,进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为使我们在实践中尽可能的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的调和这三者之间出现的疑惑矛盾,尽可能的使这三者产生更多的交集,我想是不是可以在这三个结合中做些工作:一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教育永远是一项充满理想和

6、激情的事业。刘希平厅长说过:“教育人如果没有理想,那谁还会有理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了脚下这块能让我们实现伟大理想的土地,否则就会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现实。政治家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求有时难免与教育的基本理想相违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和矛盾,实现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尽己所能满足各方对教育的需求。二是质量与效率的有机结合。-23-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不同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教育人的眼里,教育质量是全面性的,存在不可违背的教育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高频率、快节奏。但是在社会、政治家的眼里,他们希望高效率,短、平、快的去提高质量。对质

7、量的追求,不应只有分数与高效率的现实需求,我们应该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制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我们有时会感到疑惑,有些教育创新的理念、制度,恰恰抑制了我们教育更好的发展,成为改革创新最大的障碍。我们在制度层面难以改变,唯有在技术层面加以突破,才能更好地推进我们教育工作的发展。如今年实施的义教段“零择校”招生政策,这是制度规定的必然,但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就需要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把握,从而把制度的规定和柯桥城市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今年下半年实施的深化高中课改,同样需要我们在规定性的制度框架下,在实施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