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

ID:5489041

大小:23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13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1页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2页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3页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4页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概念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关于伏邪温病的争论有无伏邪温病?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伏邪温病的具体内容之争某青年男性,学生,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无自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舌脉如常。如何治疗?病例概述导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

2、生咳嗽。郢书燕说概述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概述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如韩祗和认为不但有“伏寒化温”,还有“伏阳化温”;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四时皆有。概述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柳宝诒、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有无伏邪温病?具有免疫耐受现象的感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指导上述疾病耐受期或缓解期的治疗无证可辨?某青年男性,学生,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无自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舌脉如常。如何治疗?

3、伏邪温病说的基本内容伏邪的类型伏邪的条件伏邪的部位引发因素发出部位伏邪传变初起表现初起治疗原则再见TSGZ0004-2007(1)基本格式统一封面、目录、鉴定评审结论、明细表(2)有关填写要求见附件G4343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