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doc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doc

ID:54947516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4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doc_第1页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doc_第2页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答题技能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修辞手法的作用作用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

2、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描写的事物)+表达了怎样情感  修辞手法: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作用:表现了(事物描写)+抒发了(感想)+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修辞手法: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修辞手法: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答题格式:表达了(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修辞手法:对比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

3、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概括归纳 

4、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

5、、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八)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九)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十)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6、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评价感悟类  (十二)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作用。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十三)有关

7、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十五)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

8、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续写: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