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docx

地形图的判读.docx

ID:54950639

大小:196.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4

地形图的判读.docx_第1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x_第2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x_第3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形图的判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学看地形图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2、掌握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坡和缓坡的方法;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比较不同类型地形图的优点与不足。2、通过课件能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教师亲切、鼓励性的教学语言,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体;2、通过对模型、课件的探究,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奥妙和用途,树立积极探索,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识别陡坡和缓坡;2、初步应用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掌握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掌握判断陡坡和缓

2、坡的方法。(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到今天要学的内容。(二)、层层设疑、模型解疑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对比“陆地地形示意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体会地形图绘制的初步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陆地地形示意图”,思考回答:⑴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⑵你能看出各类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吗?我问:哪类地形图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8页“等高线地形图”,思考回答:⑴这幅地图和37页的“陆地地形示意图”有关系吗?⑵在这幅地图上,你看到了什么?⑶你能看出某地的海拔吗?通过海拔你能说

3、说它是什么地形吗?这时,只要学生踊跃发言,言之有理,就需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学生描出400米、-200米的线,启发学生:在描这些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线上每一处的海拔都相等。)“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等高线吗?”通过看图、描图,学生理解了等高线的含义,我补充等深线的含义。通过以上多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成功调动,我又问:同学们,“陆地地形示意图”是怎样转化为成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呢?结合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图”,视频是最直观的教学工具,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为了

4、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①等高线是不相交的闭合曲线(特殊情况除外);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处处相等;③在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都相等。,(三)、读图识图、合作探究本环节要解决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上,学生注意到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不同,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借助课件展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实际形态及其等高线地形图。我问:在这些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中,你认为最易判断的山体部位是哪些?哪些判断起来有困难?学生会发现除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判断有困难外,其他都较容易。再次单独展示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地

5、形图,要求学生小组再探究山脊、山谷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点,总结判断山脊和山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我的巡回指导,学生发现了山脊和山谷等高线形态的区别:山脊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我要求学生记住八字窍门:“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接下来学生做课本39页活动题②,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做题的方法和答案。在练习交流中,学生会对判读坡的陡缓争论不休。通过课件,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突破难关,并总结为: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四、练习反馈1、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脊的是()2、读图,在①②③

6、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A.①B.②C.③D.④五、板书设计:山峰山脊等高线地形图山谷鞍部陡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