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doc

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doc

ID:54970118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5

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doc_第1页
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doc_第2页
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和良好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词,是小学德育的最基础工程,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我们要加强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行为习惯与责任意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

2、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了自理能力的培养。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物质生活日渐富裕,往往会养成任性﹑自私

3、、不合群等毛病,很多事情都要由父母包办代替。如,替自己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削铅笔等。正是在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下,孩子自身无任何责任心。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尽管其能力还相对较弱,但是他们能够乐于去做一些事情,因此作为父母、老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及养成良好的习惯。二.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我根据小学生评价手册上的内容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学生牢记其

4、内容,用它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的习惯。三.通过评比,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作用。利用班会课开展了包书皮、洗手绢、穿衣服等小型比赛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都充分得到了锻炼,学会了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老师通过安排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遵守纪律、规则的品质。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把其内容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并顺利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

5、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势在必行。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人的责任

6、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渗透性原则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

7、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