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名师上课.doc

有感于名师上课.doc

ID:55006832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6

有感于名师上课.doc_第1页
有感于名师上课.doc_第2页
有感于名师上课.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有感于名师上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朴素真实的课堂——听名师授课有感几年前,曾到南京观摩过几节名师执教的课,几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均堪称“经典”。特别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于老师的课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创造力。整个堂课,他用情感征服了学生,征服了所有听课的老师;整堂课,他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假期,我通过视频又一次欣赏了于老师的这节课,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设计、朴实的教学风格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一、照顾全体,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讲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并进一步强调,“习惯

2、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育。”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重下列习惯的培养。1、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众所周知,预习是一种好习惯,是语文课的前奏。前奏起得好,语文课就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可是,很多教师却一边鼓励学生预习,一边在上课时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知道来对待,或者问学生:“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形同虚设,毫无实效。其实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在预习时已疏通了课文,脑海里烙下了主要内容的印记。于老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高度为起点,开门见山,既尊重了学生的预习成果,又使课堂结构紧凑。于老师在给同学们提预习要求时说:“同

3、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边读边做记号,读书要细心,标点也不能放过。”以上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足以看出于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仔细预习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实录](一个学生读一段话读得很正确,但很匆忙)师:请大家注意,读书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师示范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得抑扬顿挫)(学生读)师:好极了!你们的表情和声音,都让我感动。备课时,我读了好多遍。请听我朗读全文,特别是停顿,怎样给听的人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范读,读到文章的结尾处,于老师哽咽了,学生们热泪盈眶,听课的教师嘘唏不已,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师:(动情地)

4、同学们,过去,有人把读书叫作“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也可以“煮”呢?原来,是讲书读得多了,才能读出韵味来,读出感情来。刚才,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有时,我仿佛就站在病床前;有时,我仿佛就是病人的儿子;有时,我仿佛就是生病的母亲……读书时,该慢的、低的,就一定要慢下来。读书要有变化,快慢的变化,高低的变化……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再来练读课文。朗读是一门艺术,入情入境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精神的震撼。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如形,“口诵”如影。只有口到心到,才能读出意蕴,读有所获。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感悟与思考,拓展

5、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3、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特别注重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教育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清楚等,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也能在习惯方面经常督促学生,而不单纯地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定能让学生受益终生。二、以读带讲的艺术1、上课时,老师让学生读课题。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答:好。并书写课题。)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速度较快,声音洪亮。)师:轻一些,慢一些。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师:再轻些。第一次抱母

6、亲。(生第三次读课题。)师:再慢些。第一次抱母亲。(生第四次读课题。)课题,文眼也,亦是感知课文的第一道门槛。于老师的课题朗读训练,没有繁琐多余的分析,自然而又扎实,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大声而又快速地读完课题时,于老师引导学生慢些,再慢些,轻些,再轻些。朗读和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作者对母亲的爱在学生读课题中喷涌而出。2、阅读重点段落师:你以为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

7、会一下,好吗?(生练读这一段)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生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在这里,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