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芬: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doc

李兆芬: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doc

ID:55006902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6

李兆芬: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doc_第1页
李兆芬: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doc_第2页
李兆芬: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李兆芬: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尝美食之心听评课生物科李兆芬先从汤圆说起。前一段时间,网上就甜汤圆、咸汤圆掀起了一场南北饮食口味的争论,有人认为吃咸汤圆的是奇葩,有人说想到甜汤圆就没胃口。我于是想,说咸汤圆不可食的人未必吃过咸汤圆,说甜汤圆不可食的人也未必吃过甜汤圆,或者在他们品尝之后会改观——原来咸(甜)汤圆倒也不赖。之所以没有兼容之心,皆因没有真正去接触和品尝,并理解其中的饮食文化。我本南方生,典型的广府口味,之后去武汉读书,武汉恰好是九省通衢、南北交汇之地,各地的饮食文化在此交融,,让我了解到广府之外还有这么多种口味,除了原味、鲜嫩,辣的、咸的、酸的、麻的、五香的……皆是美味!当然,不是所有的我都喜爱并接受,但

2、是我的口味兼容性已经大大增强。其实正如听课。广泛的听课可以让我们接触了解到多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的驾驭以及教学理念的差异,开拓眼界,博采众长,批判吸收,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理念有相当大的帮助。如果不听课,就好比闭门造车,如井底之蛙,固步自封甚至倒退。听课之后,评课也很重要,光听不评,说不定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连什么味儿都没分辨出来。通过评课(包括自己评和他人评),可以检测自己听课的效果,并且充分发掘这堂课的优缺点——该关注的关注了没有,亮点挖掘了没有,不足发现了没有,有哪些是可参考可借鉴可推广的等等。评课跟品菜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先百度一段品菜的几个方面:色——指的是

3、食物的颜色是否能吸引人,要漂亮,这是人们对食物的第一印象;香——就是食物的香味,香气扑鼻最好,是人们对于食物的第二印象,而且嗅觉也是在人类记忆中保存最久的感觉;味——当然就是味道啦,最重要的就是适口,而且不同的地方菜系都有不同的口味,这就是味了;形——其实形是慢慢从色中分割出来的,主要就是讲究成菜的形状以及装饰;意——这就是从色和形中升华出来的,也是中国人比较讲究的,像喝茶要讲究个意境和气氛一样,食物也要体现出文化内涵来,如果菜品的名称能和材料、成品的菜形相呼应,就再好不过了;养——药补不如食补,食能养人就是这个道理,讲究的就是充分体现食物的营养,比如荤素合理搭配。我觉得评课跟品菜一样,

4、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色香味好看乎?好闻乎?好食乎?是我们评价一道菜的3个基本条件,“色香味俱全”是一道好菜的必备条件,也是基本条件。我们听评课时,也会首先关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热烈、学生的投入程度如何、老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生动、情境是否新颖、教学手段和方法够不够灵活恰当和多样化……一堂课如果足够热闹,学生都“动”了起来,在很多老师看来,特别是新教师,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是,这样好看、好听、好玩的课却不一定是成功的,甚至有可能“热热闹闹一场空”。第二层次——做法和营养构造色香味之外,关注烹饪者有没有结合食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处理手法,使食材入口感觉更好或者营养更容易释放吸收,并且考

5、虑处理后有没有尽量保留食材原有的营养成分。同时,在食材搭配上,有没有考虑营养元素的全面、合理搭配,是否符合食用者的体质需要等等,这是对一道好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国人几千年以来对养生和食补孜孜不倦的追求的体现。在大家普遍讲究健康追求养生的现在,大家对一道菜的营养和健康的要求已经远远大于对味道的追求。同理,一堂好课,能热闹起来固然好,但是授课者有没有结合教情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处理,设置恰当的学生活动,从而突破重难点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显得更为重要。第三层次——历史与文化任何一道名菜,不管是宫廷菜、官府菜还是各地方菜系的民间菜,大都有它各自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了精

6、湛的传统技艺,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品尝佳肴的同时,了解这道菜背后的历史典故,了解与这种地方风味形成的相关的地方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等,会让我们吃得更有趣,更全面,更明白。一节好课,我们除了评论课堂架构、课堂实施和课堂效果,如果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分析这节课背后的理论支撑和教学理念,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更大的启发。第四层次——创新与突破以前,我认为——名菜系,传承就好。在央视的系列节目《八大名厨贺新春》里,我惊奇地发现,不管是粤菜、川菜、鲁菜、苏(淮扬)菜,还是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创新,强调“创新乃生存发

7、展之道”,节目中几乎每个菜系都推出了创新菜品,这是每个菜系长盛不衰、拥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方面,这大大颠覆了我此前的认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们也会面临传承与创新的问题。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在各方面鼓励创新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感知教改方向,及时抓住教改契机,走在教育课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