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

ID:55015017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6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_第1页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_第2页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_第3页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

2、义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外延扩大。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古:护城河。今:水池。2、词义缩小。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物,古:事物、人。今:事物。古义大于今义。3、词义转移。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示乙事物。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啬”,属形容词。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

3、,开水;今为菜汤。4、感情色彩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性词。今:吉祥,褒义词。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今:批评那些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今天已换成另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成语中还保留着,

4、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成语“目不识丁”、“目无全牛”、“寡不敌众”中还沿用。下面再列举一些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釜底抽薪:薪,古:柴火;今:薪水。亡羊补牢:亡,古:丢失;今:死亡,灭亡。假公济私:假,古:借;今:虚假。克勤克俭:克,古:能够;今:克服,克制。高屋建瓴:建,古:倾倒;今:建造。箪食豆羹:豆,古:木碗;今:豆类。莫予毒也:予,古:第一人称代词;今:给予。唯利是图:是,古:宾主前置标志;今:判断词。求全责备:责、备:古:单音词,要求,完备;今:双音词,批评。短兵相接:兵,古:武器;今:士兵。巧言令色:令,古:美好;今:命令。还有“学而不厌”“不知凡几”“作如是

5、观”“自怨自艾”“屡试不爽”“名副其实”“忘乎所以”等成语,加点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成语中有许多词用的是古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今义去解释,这样的词在成语里不少,由于同形极易误解,学习时应注意区别用的是古义还是今义,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加深对这一文言现象的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