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八怪”.doc

屈原故里“八怪”.doc

ID:55029490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6

屈原故里“八怪”.doc_第1页
屈原故里“八怪”.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屈原故里“八怪”.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屈原故里“八怪”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秭归县乐平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既有绝妙的人文景观,又有奇特的遗风趣俗。乐平里的风土人情、屈原遗址、景物遗俗均与屈原相关联,而且妙趣横生,脍炙人口。流传有“八怪”。一、午户户挂香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汉语大字典》注:“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子分裂成羽状,有香气。叶入药,温经脉。制成艾绒,用来灸病”。每年的五月初五凌晨,乐平里人家家户户采割“露水艾”在门头、窗榻上悬挂一束束用红纸条扎成的艾苔,甚至在卧席底

2、下塞几棵艾苔,使室内弥漫一股药香味。端午节,时值初夏,正是毒虫开始活动繁殖的疾病多发季节,熏艾叶,不仅令人醒脑提神,而且能驱虫治病。二、牛不用绳听人摆耕牛犁田不用鼻绳是乐平里的一大怪事。《归州志》载:“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至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用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乐平里旧称三闾)之境,过三日后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噫牎屈公忠可格天下,诚能动物,至今二千余载矣牎”相传屈原离家赴邹都,刚启程,挑书的绳子便压断了,屈原令书童找一正在犁田的农夫借牛鼻绳作捆书箱用,说今后乐平里的牛耕田不必用鼻绳了。乐平里的牛被称为“

3、灵牛”,为此流传有“乐平里的牛———聪明畜牲”的歇后语。三、丧葬均用红棺材乐平里人辞世后都用红漆棺材的安葬习俗与三闾大夫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汨罗而死,神鱼负尸至秭归,乐平里父老乡亲怜惜屈原一生赤胆忠心,遂用红棺材将屈原盛殓礼葬。秦王得知,派人至乐平里查问,乡民抬出百余口红棺,秦使无法辨认哪口是屈原红棺而无功而返。此后,乐平里人去世后遂用红棺,即通常所说“红棺葬”。四、古井当作梳妆台乐平里的伏虎山腰有一古井,名为照面井,为山间八景之一。井台上有清咸丰十年“照面井”石碑。“预白遐迩人等,此乃屈公遗井……”此井冬暖夏凉,四

4、季常流,井水粼然如镜,清甜可口。传说为屈原洗梳照面之地。从古至今,来乐平里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在此小憩的同时,以井照面,以水洗面,梳妆打扮。井周围的父老乡亲在饮用井水的同时,也在此井梳妆打扮。相传,此井照面可辨忠奸,以此井洗面可美容,饮用可长寿。五、石洞书声千古在《归州志·山水》载:“州城东北百二十里三闾乡,相传屈原读书洞,遗址尚存。”读书洞又名“洞辟书堂”为归州八景和三闾八景之一。洞顶有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倒悬钟乳石,洞中有石凳石几,传说为屈原幼时读书吟诗和著述《离骚》之处。千百年来,在洞中可闻抑扬顿挫、如吟如诵的朗

5、朗之声,已成为乐平里千古之谜。洞旁立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题写的“书洞”石碑。六、男女老少赶诗赛端午节在乐平里又称“诗人节”。每至端午,山上山下的男女老少纷纷汇聚乐平里,搭设诗台,赛诗作词,咏诗作对,热闹非凡。熟背《离骚》等楚辞是乐平里小学生的必修课。以农民为主体的“骚坛诗社”则更胜一筹,《归州志》记载牶“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结社骚坛”。诗社社员们将每年端午诗赛的诗稿收集整理编辑,现已出版诗集十多册。 七、屈原当作神仙拜相传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投身汨罗的祭日。在端午节这天乐平里人采苇叶包粽子,喝

6、雄黄酒,同时在自家的神龛下烧香拜祭,叩首祈祷,呼唤“我哥田”,咏唱“招魂曲”。有的人登上乐平里屈原庙焚纸烧香,跪拜屈原,祈求太平。屈原庙的守庙人在端午节的早晨开始,为各家各户送“端阳符”,意为家家户户保平安。八、无鼓鼓声响天外乐平里有一条小溪名叫响鼓溪,溪边有一座峭壁悬岩名叫响鼓岩,岩上有一石台名叫擂鼓台。响鼓岩、擂鼓台分别为乐平里“八大景”之一。传说为屈原当年招兵抗秦的击鼓之处。至今此处一年四季鼓声不断,山岩之下鼓声回荡,相隔两三里外鼓声仍清晰可辨,此山岩无鼓自有击鼓声又为乐平里一大怪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