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

ID:5503293

大小:78.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7-12-15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_第1页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_第2页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_第3页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_第4页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摘要:我国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错捕和不当逮捕比例过高,这主要是由于侦查机关没有对逮捕的全部条件承担证明责任和犯罪嫌疑人诉讼地位客体化造成的。调整批捕权的职权配置,将其交给法院行使,并不能达成以审查逮捕的正当程序控制逮捕的目标。我们应当以树立检察官在审查逮捕程序中的裁判者角色为核心,维系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构造,强化对逮捕全部条件的审查,改进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工作机制,创造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在审查逮捕程序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推行不捕理由双重说明机制,进而

2、强化侦查机关对逮捕条件的证明责任,以实现审查逮捕程序的正当化,达到防止错捕、减少不当逮捕,并为公诉程序、审判程序纵深改革创造条件的目的。关键词:逮捕;程序;正当化;改革法律设置逮捕条件和程序的目的,在于通过逮捕的实体条件和程序防止出现错捕和不当逮捕。错捕是指逮捕没有犯罪行为的人。不当逮捕是指被逮捕的人虽然有犯罪行为,但是其所涉嫌的犯罪行为不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犯罪嫌疑人没有逮捕必要。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接近逮捕论文: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摘要:我国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错捕

3、和不当逮捕比例过高,这主要是由于侦查机关没有对逮捕的全部条件承担证明责任和犯罪嫌疑人诉讼地位客体化造成的。调整批捕权的职权配置,将其交给法院行使,并不能达成以审查逮捕的正当程序控制逮捕的目标。我们应当以树立检察官在审查逮捕程序中的裁判者角色为核心,维系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构造,强化对逮捕全部条件的审查,改进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工作机制,创造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在审查逮捕程序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推行不捕理由双重说明机制,进而强化侦查机关对逮捕条件的证明责任,以实现审查逮捕程序的正当化,达到防止错捕、减少不

4、当逮捕,并为公诉程序、审判程序纵深改革创造条件的目的。关键词:逮捕;程序;正当化;改革法律设置逮捕条件和程序的目的,在于通过逮捕的实体条件和程序防止出现错捕和不当逮捕。错捕是指逮捕没有犯罪行为的人。不当逮捕是指被逮捕的人虽然有犯罪行为,但是其所涉嫌的犯罪行为不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犯罪嫌疑人没有逮捕必要。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接近90%的批捕率和逐年递增的轻缓判决率表明,我国的审查逮捕程序是没有完成防止错捕和不当逮捕的使命的。这不但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增大了羁押场所的压力,增

5、加了刑事司法成本。并且,由于实践中检察机关基本上对只要有证据证明其有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都批准逮捕,侦查机关在批准逮捕之后往往没有继续进行实质性的侦查工作,收集原本在提请批准逮捕时就应当提供的关于逮捕刑罚条件和必要性条件的证据,关于逮捕刑罚条件和必要性条件的证据在审查起诉时可以作为酌定不起诉和提出量刑建议的根据,在审判时可以作为量刑证据。致使检察机关开展量刑建议、法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都因缺乏量刑证据支撑而举步维艰。可见,审查逮捕程序既与被追诉人的人权密切相关,又是纵深推动刑事司法改革的瓶颈问题

6、。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审查逮捕程序进行改革。本文首先运用近十余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逮捕质量的状况进行分析,指出错捕、不当逮捕比例过高是我国逮捕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有两种改革进路:一是以调整批捕权的职权配置为核心的进路,二是以树立检察官裁判者角色为核心的进路。在文章第二部分,笔者将证明,调整批捕权的职权配置在当前的情况下暂时还不具有可行性。在文章第三部分,笔者将论证第二种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改革我国审查逮捕程序的具体建议。一、我国逮捕案件质量的现状我国当前的逮捕案件,有两个明显

7、的特点:一是批捕率高,二是错捕、不当逮捕比例高。从表一可以看出,1998年至2010年上半年间,我国的批捕率是很高的。两法施行以来,我国的批捕率平均达到90.21%(追捕数除外)。表中“提捕”是指提请批准、决定逮捕总人数,“捕”是指批准、决定逮捕总人数,“追捕”是指追捕人数,“批捕”是指批准决定逮捕总人数扣除追捕人数(即对提请批准、决定逮捕的案件批准、决定逮捕的人数),“不捕”是指不(予)批准逮捕人数和决定不予逮捕人数,批捕率是指批准、决定逮捕人数除以提请批准决定逮捕人数的百分比。1998年至

8、2008年批准、决定逮捕总人数来自历年《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检察年鉴》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追捕人数、不捕人数来自历年《中国检察年鉴》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98年至2002年的追捕数据总数与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有所出入,2000年追捕数据以《中国检察年鉴为准》,5年总和小于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05年追捕数据来自《中国检察年鉴》。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没有追捕数据,但有准确的批捕率),2009年的数据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0年1至6月的数据来自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