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

ID:55081233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6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_第1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_第2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_第3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_第4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叙事教学重点:情感还是方法?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篇文质兼美的爱国主义颂歌。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对惨遭外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

2、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自小学开始我们已经多次学习了小说,学生也很清楚地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黑板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高中和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和初中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3、、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

4、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事先备课设计阅读思考题答案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可当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的感觉,而是边听学生说,边板书记录学生的各种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弗朗士是怎样的一个人?小说是怎样刻画他们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小弗朗

5、士的感情如何变化的?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其间有学生问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使答案尽快统一到“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上。虽然有几个学生或认为是韩麦尔或认为是小弗朗士或认为是韩麦尔和小弗朗士两人,并且想展开讨论一下,但是这不是这一节课的“重点”。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对惨遭外族统治的悲愤和对

6、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所教学生将要进行中考的初中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最后一课》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国主义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7、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我希望下一次我在上这节课时,能够跟学生充分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听大家畅所欲言,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先看小弗郎士。他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

8、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