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

ID:5511645

大小:1.31 M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16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_第1页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_第2页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_第3页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_第4页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88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鳥形盉銘文解釋(首發)白軍鵬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文物報》2010年1月1日第7版發表了關於翼城大河口墓地的介紹,其中公佈了一件鳥形器,發掘者稱為“鳥尊形盉”。但當時並沒有公佈清晰的照片。近日,《中華遺產》2011年第3期發表了這件盉的銘文照片衛康叔等:《大河口西周墓地:小國的“霸”氣》,中華遺產,2011.3。,盉蓋上有銘文五十二字(包括合文一字),此銘文與常見西周

2、銅器銘文不盡相同,而且銘文中一些字的字形亦很重要,很多是第一次見到的,其中有很多可討論處,爰作小文,以就教于方家。我們先按我們的理解寫出釋文:(銘文照片見附圖)誓曰:余某弗公命,余自無,則鞭身茀傳。肇報氒誓,曰:余既曰,余公命,襄余亦改朕辭,肇棄。對公命,用乍寶盤盉,孫子子其萬年用!【誓曰:余某(無)弗公命】首字構形極為詭譎,作,為之前所未見,似乎筆劃有漏鑄,如果此銘是單獨成篇的,則這個字應該就是器主,即宣誓者。“某”又見禽簋(4041,凡文中提到銅器銘文見於《殷周金文集成》者均標出其編號,下同,),作,無論從字形看還是後面的釋讀看,釋“某”

3、都無可懷疑。“某”本從“曰”,但是到了西周晚期,上面所從已經有所訛變,如西周晚期的諫簋(4285)作形。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作收稿日期:2011年5月3日發佈日期:2011年5月4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88。與此盉同墓所出,有一件通體瓦紋的銅簋,這種通體裝飾瓦紋的器物在西周中期很流行,如懿王時期的師虎簋,中期的邢南伯簋、賢簋等。因此,此盉的時代應該不晚於西周中期,而這也正可以與前面我們所討論的“某”字的演變情況

4、相印證,這些都可作為此墓斷代的依據。《說文》:“某,酸果也,從木從甘。”看來許慎所據乃是已經訛變的字形,其所謂的“酸果”之訓恐怕不一定靠得住,此盉“某”字不從“木”似乎可以為證(或者也可以看做木字之變形)。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中將諫簋的“某”讀為“靡”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彼銘作“汝某不有昬”。按,某與靡雖然上古同為明母字,但是韻部遠隔,無由通假,我們認為此“某”可以讀為“無”,《小雅·小旻》:“民雖靡膴”,《韓詩》作”靡腜”,是其可相通假之證。二字聲母亦同為明母

5、,某屬之部,無屬魚部,雖然不同,但是我們都知道“母”與“毋”的關係十分密切,二字常可通用,而母屬之部,毋屬魚部,說明這兩部是比較近的。此銘作“余某弗爯公命”,西周時期這種雙重否定的用例很多,如《大雅·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饎是承。”班簋有“文王孫亡弗懷型。”則與此同文。“弗”下一字從“爯”從“攴”,當即“爯”之繁構,古文字中與此類似之例甚多,如“無睪”之“睪”即我們熟悉之“無斁”。“爯”有揚、舉之意,金文中常見“爯旗”一語,如衛盉(9456)“惟

6、三年二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旗于豐。”即此意,“爯公命”蓋“舉公命”之意,就是“承公命”。【余自無,則鞭身,茀傳】“無”字構形較奇特,作,於人臂處加四短豎,然與以前所見之“無”字比較,知其確為“無”字無疑。“無”在此疑當讀為“荒”,荒、蕪二字關係密切。《孟子·告子》:“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荒蕪二字連用。“無”上古屬魚部,聲母為明母,“荒”為明母陽部字,魚、陽二部有嚴格的對轉關係,雖然聲母不同,但是“荒”與“亡”是可通的,如《書·微子》“天毒降災荒殷邦。”《史記·宋微子世家》引作“亡”,而“無”、“亡”二字相通是十分常見的,因

7、此“無”可讀為“荒”。《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瞿瞿。”箋訓“荒”為“廢亂”。《書·盤庚》“非予自荒茲德”。傳訓“廢”。此處即指廢棄其所誓。“鞭”字九年衛鼎(2831)作,與《說文》“鞭”字古文合。收稿日期:2011年5月3日發佈日期:2011年5月4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88匜(10285)作,從“人”從古文“鞭。”此字作,與前兩例似乎均微有區別,我們覺得“攴”上所從之“人”形可以理解為匜中“人”形與“

8、宀”形之捏合,或者說是“人”形與“宀”形有借筆的情況。古文字中類似的例子不少,可以參看吳振武先生的《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308頁)。在以前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