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

ID:55161338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_第1页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_第2页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_第3页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_第4页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贝聿铭的姑苏照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贝聿铭的姑苏照影  原以为,那些文博和建筑的争论,仅仅局限在学术领域。而真到了苏州博物新馆,才明白当初“苏博之争”的公众意义。  苏州博物新馆之于苏州。就像金茂大厦之于上海,不仅是当地重要的公共设施,还是当今中国立足于世界建筑之林的组成部分。了解苏州的人大都知道,拙政园一带是苏州的核心历史保护街区,而苏州博物新馆恰恰镶嵌在这片古旧街区的核心位置――北临“世遗”古园林拙政园、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1860年由李秀成将吴姓拙改园基地改建忠王府,并收人周边宅第形成的宏伟建筑群。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由此可以想见当初的选址争议,无论在学界还是民间,该是怎样的激烈。此外,“苏博之争”还包

2、括其建筑形式。这是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名人效应又为这些争议推波助澜。争议促成了这样的事实――但凡过往苏州的人都尽可能地去看它一眼――除了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姑苏城中那片著名的古建区当间突地冒出一座簇新建筑,究竟会是怎样的情境。  沿狮子林墙根穿街过巷直到苏州博物新馆(以下简称“新馆”)近前,建筑线条轮廓已不再是飞檐翘角的惯性走势,取而代之以简约和利落的造型。新馆与姑苏古城粉墙黛瓦相协调的灰、白、黑,很大程度地平抑了线条、轮廓上的变化冲突。所以,对新馆的霎时观感是,在同一帧历史街区的素缟上,新馆小心地拼接了新旧和古今。然而。拼接处有无破绽或褶皱,这一悬疑殁引着进―步的探视。  

3、踏入新馆中厅,迎面的主庭院豁然开朗。白墙环衬、片石叠山、盈盈一池、鱼翔浅底。极简、写意,寥寥数笔却使有限的空间盎然一派东方园林气韵,以致生出想立刻冲破中厅落地玻璃的阻隔闯入的冲动。不过,也正因为这道可望不可及的阻隔,使主庭院成了中厅硕大的生动画卷。无疑,它是新馆的建筑中心。同时,也是新馆几个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激赏者认为,主庭院以钢铁、水泥、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演绎传统园林,使得新馆建筑不失含蓄而意境深远;而批判者则对其简约的风格颇有微词,认为与日式园林风格趋同,进而对其在中式园林扎堆的地方“哈日”进行指摘,其是非曲直自是一石千浪。  往东从中厅偏门顺石桥步入主庭院,顿然有了云在

4、青天的透彻明丽。稍驻足,视线落处便是一幅完整画面,而先前看到的片石、池水、游鱼,平湖如镜,倒映着新馆的灰、白、黑,素淡明净有如明眸善睐,偶有扶风吹皱,捣碎倒影的轮廓,涟漪扩散,直到渐渐归于平静。这是江南水乡常见的律动,借用到此,在水波流转中传达出几分神似,暗合了潜意识中的审美期许,给人以新奇与惊喜。  临水的照影,是新馆建筑传神的眸子和灵动的身段,因此无需杨柳婆娑的传统园林语汇,池水和倒影已经化解了现代建筑的冷硬。故而,主庭院中再没有冗余的植被,仅仅出于构图,恰当处点缀了―棵盆景化的写意植株,装饰和象征意味浓重。  同样,对山石的处理,新馆亦别出新意地摒弃传统园林中司空见惯的太

5、湖石,另辟蹊径采用片石叠山,这不能不说是在苏州园林传统山石的登峰造极中剑走偏锋。尽管如此,庭院中仍有一丛生鲜的竹林,这片原生态植被,不仅流露出新馆对传统园林的眷恋,更透露出新馆对传统园林传承中的有度扬弃。  主庭院的活动带就是脚下这座被简约现代的曲桥,没有齐腰雕花护栏和约定好了的九个曲折,仅是简单地一折便已将人送至水中亭上。站在亭中,发现又是一个观看角度。似乎,这个元素简单的庭院,就是要在视觉的多重景观中,利用想象获得多重意象,让观者在与景观的互动间慢慢寻味。难怪,这里总让新馆的参观者们长时间流连。  打量新馆建筑整体风貌,在主庭院中环望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新馆屋脊层叠错落的灰、

6、白、黑,乍看似江南院落的风火山墙,细看却尽是贝氏的凌厉锋芒。好在玻璃、石材、钢构的冷硬并未―任剑指高空,而是在周遭园林的约摸高度,折合成各种几河图形,材质的冷硬因此成就了几分干净的玲珑,加上刻意的深色花岗岩钩边,这些错落的玲珑便凸显着江南建筑的清丽特质。而正是为了与周边园林的外观和谐,又能保障一定的馆藏体量,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总体建筑最高处不超过地面16米。  新馆以入口、中厅和主庭院为中轴,西为博物馆主展区,东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馆内有致地分布着走廊和比例得当的展厅,空间进深由此而宽敞舒适。馆内良好的采光不禁让人联想起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

7、。抬眼,自然光线透过遮光条的过滤和调节,变得柔和流动,流泄在不同角度的物件上,生出不同的明暗层次,生动、微妙。这样的展示空间使藏品与场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借光之外,新馆不忘借景。从活动区每个六角形窗洞看去,主庭院都被窗框切成不同风景,连起来则是别有韵致的组画。而比这些借景组画来得更“中国”的,是馆内的紫藤园。攀爬在藤架上的紫藤,据说是嫁接了明代杰出画家文徽明(1470―1559,苏州人)手植紫藤上的枝蔓,并由贝氏亲手选中移栽馆内。  公共建筑的成功与否,往往看它是否有悖于周围建筑的整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