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

ID:55194890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2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_第1页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_第2页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_第3页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_第4页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校合作探讨浅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教论文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有效合作胡军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新行小学2013年5月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有效合作摘要: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在教育过程中,更是有家庭及社会的参与。三方如何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本文从生活实践出发,剖析事例,引导分析,找出问题,寻求解决。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密切结合,是提高孩子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深入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任何一个人的发育成长,都是学校、家庭、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作经常听到家长告状:“我家孩子在家什么事也不干,整天看电

2、视。说他一句,他都要和我吵架。我们都管不了他了。”我很愕然。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好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劳动值日抢着干,是个好孩子啊!家长听我说完,也很惊讶。这是他家的小霸王吗?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出现双重人格呢?是我们教育出现了问题吗?“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孩子,自古以来都是家长与教师共同的使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达到“教师尽心,家长关心,学生开心,社会放心”的多赢局面呢?无意中听到家长教育自己的儿子:“今天打架受伤了吗?打不过拿东西砸,你把他打伤了,我

3、们帮他治。你不能受伤了。”家长的话再次让我深深的震惊。这是受“我爸是李刚”的影响,还是受“虎妈狼爸”的熏陶。虽然这只是特例,但是家校合作,已是刻不容缓。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只管知识思想的输送,家长只管孩子“吃喝拉撒睡”。这种认知的错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1.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自从生命的开始,教育已经开始。任何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首先从父母创造出的环境中开始的。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一个愉快的、温暖的、安全的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凡是在家庭

4、受到不良影响的孩子,往往是学校最难教的学生,所以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的教育。“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一笔勾销”。2.学校和家庭应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所以学校和家庭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如成立家长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经常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可参与家长教育,给家长带去理性的指导。家长素质的高低与家校合作的成功与否是紧密相关的。学校应主动做好提高家长素质的工作。例如通过宣传和咨询手段

5、,激发家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学校可用板报、校刊、橱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也可采用宣传日的形式,其内容大到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教育目标,小到有关教育知识、校内新闻、社会对学校的关心与支持的报道等等。还可通过举行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学习方法及要求,以及家长互相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等,让家长多了解校情,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

6、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以孩子为中心,偏离这一中心,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所以,学校和家庭应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会避免误会;良好的沟通,会建立良好的信任;良好的沟通,会建立和谐的环境。学校和家庭合作,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唤起学生的自信,赢得学生的尊重。3.整合学校和家庭及社会资源,共建美好明天。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教育的过程是在人的社会中进行,教育的结果也是进入人的社会。所以教育与社会不可分割。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走出学校,走出家庭

7、,将教育的目标与社会、与世界、与未来接轨,自觉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怎样和社会教育怎样结合呢?首先,引导孩子进行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交往。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所以要引导我们的孩子进行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交往。学校早已不是以前所说的“象牙宝塔”。我们的学校,走进社会,形成社会化的学校。古人孟母为了择邻三迁已给我们启示,所以交往应给予肯定,并加以指导。而对不正常的交往,则应予以及时制止,尽早减少孩子受侵蚀的机会。其次,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教育过程是在人的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教育过程必须面对社会。孩子生活在社会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