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doc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doc

ID:55248287

大小:2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7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1页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2.饮食习俗的变

2、化:吃的,原来是以粗粮为食,能吃饱就可以,,吃的有营养,原来都是吃地瓜,玉米,现在有大鱼大肉现在不仅讲究吃饱还要吃好可以享用3.居住习俗的变化:住房,原来都是砖房土房,不结实,不美观,现在有了楼房,别墅,美观大方4.出行习俗的变化:行,原来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某一个地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还可以乘坐火车地铁等先进交通工具5.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

3、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