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课件.ppt

格物致知课件.ppt

ID:55270030

大小:98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5-12

格物致知课件.ppt_第1页
格物致知课件.ppt_第2页
格物致知课件.ppt_第3页
格物致知课件.ppt_第4页
格物致知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格物致知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制作:钱库一中JMF2007、1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

2、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3.品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本文的论题、论点、论证思路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含义、真正意义)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4、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6、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欣赏朗读 感知课文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3、1自然段2-12自然段13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理清课文结构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2—5)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0)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1—12)(1)小结谈谈中国学生

4、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王阳明“格”竹(4)中国学生轻视实验(11)自己在美国大学读书的体验(12)了解竹子性质的实验(8)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6—1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3)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推究。致:获得。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

5、、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讨论: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品味语言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格柳: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格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原近高低各不同。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

7、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