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

ID:55274689

大小:258.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2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_第1页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_第2页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_第3页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特稿I翻认知、扩大翻译资源增量的重要环节。不同翻译语对必须以知识的关联性、兼容性和共通性为条件,才能在相关语言范畴和层次上建立可确证的、相对稳定的、可循环使用的匹配关系。由此可见,知识联结是第一性,语言转换是第二性,语言转换是翻译的表象特征,知识联结是翻译的内在特性。翻译是译者以始发语的显性知识为起点,重构、整合、组织隐性知识资源,以目标语为依归,实现知识再语境化的过程。统合翻译存在的规定性条件,同时兼顾知识之于多元翻译观的主导作用,或许可以将翻译定义为超时空、跨文化、多模态的知识迁移行为。翻译知识观依托知识的不同分类可对翻译存在提供较为

2、全面的解释。从主体来看,知识分为个体知识、群体知识和公共知识,据此可把握翻译语境下知识迁移的方向选择和空间构成;从内容来看,知识分为陈述知识、程序知识和条件知识,据此可对翻译对象的性质进行界定,进而形成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理性判断;从可见度来看,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l生知识,据此可勾画出翻译过程的非线性轨迹;从特征来看,知识分为概念知识、经验知识、文化知识、嵌入知识、编码知识,据此可见多元知识交互对于翻译的支配作用。翻译知识观围绕知识迁移的真理性和有用性构建自身的判断标准,是对传统对等假设的理性批判和创新发展。知识以物为本,具有客观性和共通

3、性,名实的符合度、逻辑的融贯度、知行的同一度可构成判断翻译的基本尺度。文化以人为本,具有主观性和特殊性,决定着知识的价值范畴和应用方向。尊重文化多样性,达成认知共通性,追求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同一,实现翻译观念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或许是翻译学人当下应有的学术态度和承诺。及至当下,翻译实现了由领域化到学科化的转变,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乃至多学科研究特色。然而,随着人文学科的“翻译转向”,随着人类学、管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工程、基因工程等学科对翻译观念和方法的深度借鉴,翻译可望以其迁移知识的自为性、广域性和普适性,逐步超越自身的传统

4、疆界,沿着超学科方向不断演进,面向知识交换与共享的国际空间,以语对翻译关系多维动态模型研究为重点,不断优化学科自身的内部建构,推动翻译的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形成“互联网+”翻译新常态,凸显翻译存在与翻译观念的同一性,勾画出适应大数据时代语境的新图景。口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翻译实践领域目前已出现大量非传统的翻译形态,却未得到理论界及时充分的回应。在译者日常工作的互联网环境里,超文本链接技术打破了文本的封闭性,源文来源变得复杂多样。不仅语言符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语言符号与非自然语言符号之间也可以转换,明显超出以往语际翻译定义的范围。同

5、样,在广告翻译、新闻翻译以及本地化产品说明等领域,人们也难以用基于源本一译本的线性单向关系解释和分析大量有源本而无原文l翻I特稿的实践活动。其次,网络翻译的即时l生和交互性特征也挑战了我们对“作者一译者一读者”的翻译主体关系的认识。在更注重用户交互作用的Web2.0环境里,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的倾向使得翻译主体之间呈现网状多元联系,他们之间趋于平等的关系极大改变了当下的知识管理与发现方式。另一方面,不少本应属于“翻译”领地的实践活动至今未获得充分认可。如手语传译至今仍属于特教行列,未被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范畴,相关成果极少(Xiao,Yu,20

6、09);中译外实践中有不少译创的作品,如庞德的《华夏集》以及林语堂集译、编、创为一体的相当数量的翻译改写作品,因有悖于长期以来的文本对应转换标准,至今未能获得清晰的归属认可和重视。可见当前我们对翻译的认识未能及时跟上翻译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因此,陈浪重新认识翻译、及时拓展研究领域对当下译学学科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华中师范大学实意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然而近年来译界却屡屡传出反对拓展翻译研究的呼声,革新翻译观念chenlang123@126.corn困难重重。“回归文本”论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提出这些主张的学者认为对翻译更为宽泛的认识只会使学科

7、边界模糊,进而使翻译学最终被其他学科(尤其是文化学研究)吞噬。他们以“内外有别”的等级化方式定位不同途径的译学研究,试图保持语言研究的正统地位,强调只有翻译的内部研究(文本的语言研究)才是翻译学的根本所在。而翻译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虽然不容忽视,但却是次要的、参照性的。不少人甚至从道义和职业操守的角度论证翻译的语言研究的学科意义,将忠实原文视为回归道德的一种姿态。“回归论”的出现与当代中国译学研究发展的特殊轨迹密切相关。从严格意义的建制角度看,翻译学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至今仅十年左右。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中国译学经历起步、停滞、复兴、发展、学

8、科意识萌芽的历程,三股思想源流最终汇成了当代中国译学思想的主要脉络:传统译学理论、翻译的语言学分析以及翻译的文化学研究。以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为理论基础的传统译学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曾一统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