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

ID:5528916

大小:12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_第1页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_第2页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_第3页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_第4页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义比较的历史背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義比較的歷史背景一、初期教會的俗化:從使徒時代教會建立到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期間。注意屬世與屬靈環境的預備,時候滿足、希臘化、羅馬帝國的擴張、建設與法律二、中世紀教會勢力的消長:A.D.476-1517路德馬丁改教以前的政教關係,注意教皇制的組織(對照:僕人式的領導)、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裂等,三、宗教改革與新教:A.D.1517以後,基督教宗派的衍生及其教義要點,注意改教領袖的才能、勢力,宗教戰爭與新航路發現以後的傳播以本會中級班第三年第三季的教材,為主要的說明初期教會歷史在新約聖經的描述一、聖靈降臨、基督徒的出現與教會的定義:二、基督徒受逼迫:先是受不信耶穌的猶太同胞迫害,司

2、提反殉道,而後來保羅為主所感召,成為外邦的使徒。﹝影片:保羅﹞三、從問題教會看教會問題:人性、文化與迷惑‧亞拿尼亞夫婦的欺哄聖靈、寡婦的飯食被忽略‧西門欲買聖靈權柄,衍生Simmony一詞;猶太基督徒堅持割禮與食物、守節條例;丟特腓的濫權。‧哥林多前後書提到紛爭結黨、說方言與領聖餐的次序、婚嫁與亂倫、姐妹地位與蒙頭等問題。約翰壹貳参書提到反「道成肉身」觀(諾斯底主義)聖經之後的教會史事要點A.D.64尼祿(Nero)皇帝成為第一個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影片:暴君焚城錄﹞隨後,間斷、局部的迫害來到,殉道者更多:如里昂地區。德修(Decius,249-251)起為全面性迫害。A.D

3、.313君士坦丁皇帝使之合法化,也把拜太陽日Sunday改做基督教禮拜的「主日」,還有聖誕節,基督徒免當兵,使政府凌駕教會之上。A.D.381阿多修皇帝在位時,宣佈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量的增加,質的降低教皇制的出現‧羅馬人迫害基督徒的主因:不拜偶像(眾神包括皇帝)、吃喝人的血肉(誤解聖餐)‧長老與主教(首席長老)、大主教(五大城市: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提阿、羅馬、君士坦丁堡),羅馬最後出線。‧蠻族的入侵:來自北方的日耳曼人、來自西亞的東西哥德人越過多瑙河,以及北匈奴人的西遷。‧羅馬以政治中心及首善地區而成為終極目標:西羅馬皇帝力戰不支。452年,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王阿提拉

4、談判,拯救全城。476年,日爾曼傭兵叛亂,廢羅馬皇帝,自立為王。政治的真空使教皇擁有政權。此後一千年間,進入中古時代。‧羅馬教皇的擴權,修道院保存古籍與聖經經卷、修道士宣教與教育蠻族,使陸續成為基督教國家教會內部的發展異端的出現:異教與文化的酵,不求甚解的信仰諾斯底主義、孟他努主義、嗣子論、父子聖靈的屬性、耶穌的神性、摩尼教的二元論、多納徒派,修道主義。幾次大公會議的舉開與定奪。教父的傳承與護教:希臘哲學的衝突與融合;伊格那丟、坡旅甲、游斯丁、俄利根、革利免、奧古斯丁、耶柔米等。正典與信經:聖經經卷的確定、旁(偽)經、信經(使徒信經等)參考書:祁伯爾著,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

5、─二千年教會》,台北:校園出版社,1986。中世紀教會的演變教皇的保護國:法蘭克國王克洛維要求其軍隊在聖誕節歸信基督教,這一天三千人接受灑水禮,是為「群體信主」的濫觴。查理馬特爾抵擋回教的擴充,不至越過庇里牛斯山。查理曼國王阻止蠻族倫巴底人入侵有功,取得「教皇領土」(教廷的前身),800年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其子孫分裂成法德義三國。962年德王鄂圖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806年。封建制度的興起:第九世紀東歐的斯拉夫人、北方維京人分由海陸進犯,造成歐洲城市人民多避居鄉間,將土地獻給貴族或教會,以尋求庇護,使得社會經濟進入莊園制。國王又將土地分賜功臣,以換

6、取其忠心和服務,臣子也對其部屬如法炮製,形成「領主」與「家臣」關係,這種領土大小不等「地方分治」的互助,彼此有一定的權利義務,稱為「封建制度」。政教關係的爭奪政府控制教會:「加冕權」與「授衣禮」的鬥爭。第八、九世紀,國君、貴族諸侯的征戰不斷,以土地人民為戰利品,控制教皇的廢立,教皇不再是義大利人,甚至是小孩或同時三個,還可進行聖職買賣。十一世紀確定教皇選舉法,廢平信徒(政治領袖)授衣禮教會被擄:法王迫使教皇離開羅馬,教廷遷至法國南部的亞維儂(1309-1376)。但十四世紀末,在羅馬另立教皇。東羅馬帝國與東方教會:以政領教。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被回教

7、攻陷滅亡。一些學者受聘於佛羅倫斯,開啟當地「文藝復興」。東西方教會分裂:民族不同、使用希臘語文與地理的遠隔。如:崇拜圖像的爭辯。1054年,兩方教會領袖阜丟斯(Photius)、尼古拉一世(NicholasI)為爭權互相開除教籍。後來東歐斯拉夫民族主要受東正教影響。宗教改革的背景與先鋒一、改教背景‧教會腐敗:聲稱聖品階級高於平信徒階級、擁財富與高位,禁慾苦修到縱慾腐化,出賣大赦(贖罪券)‧政府混亂:改教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忙於對戰法國,壓制新教不成。‧社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