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

ID:55326022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吴倩一、说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议论文而本文是其中一篇驳论文。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作者为批驳“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

2、特色。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二、说目标:时下摆在我们国人面前的我国最严峻的是“钓鱼岛”问题,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能力目标定为: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这也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知识目标就是本课相关字词和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为理解文章中重

3、要语句的深层含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以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三、说学法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

4、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四、说过程一、导入新课,结合钓鱼岛事件自然导入(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钓鱼岛事件来激发学习兴趣,由我国现在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捍卫主权过渡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宣传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了”来掩盖自己的罪行,针对这一现象,鲁迅所作出的反应而引出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让学

5、生有目的性的学习)三、检测“预习案”(1)清字词:给小组2分钟时间组内交流,反馈预习情况(仅限预习自测)。(此环节完成知识目标)(2)说作者:(作者同学们都很熟,一生简介)(3)知背景:(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4)讲文体:(生介绍相关文体知识。)(设计意图:整个预习案,主要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基本实现了教师、学

6、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四、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听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多媒体显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他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朗读课文的方式并解决以上问题。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完成整体感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以便更好的了解什么是驳论文。)2、在知课文的前提下出示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梳

7、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出示)探究问题:(1)本文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批驳论证的?(2)本文的论证具有怎样的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针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展开,同时对文章提出的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进行深入理解。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分组进行,先分析思路方法,然后进行文本挖掘,在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的时间的同时,也要让同学们驳论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和认识。此环节是本文学习重点。)五、问题探究1、课文第7段中作者列举了四种人,他们各代表了什么人?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3、“状元宰相

8、”“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讨课文,并鼓励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的脊梁”从各个不同的岗位去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拓展延伸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