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doc

教育叙事研究.doc

ID:55328761

大小:2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10

教育叙事研究.doc_第1页
教育叙事研究.doc_第2页
教育叙事研究.doc_第3页
教育叙事研究.doc_第4页
教育叙事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叙事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位:长丰县胜利小学作者:葛翟时间:2015.08.10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收获7《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现今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交流,猜测验证已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如何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笔者在平时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一、创设猜想的情境,是探索学习的起点。[案例1]圆柱的体积计算教师拿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和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圆柱形的物体放入烧杯中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将圆柱

2、形的物体投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生:水面上升了,因为圆柱占了一定的空间。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圆柱的体积。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圆柱的体积。教师出示两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问: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教师出示两个等高不等底的圆柱,问: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教师出示两个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问: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师: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7生:和圆柱的高和底面积大小有关。师: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应如何计算吗?生:我猜想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师:你同意他的猜想吗?可以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说明你的

3、理由,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演示边说明。生1: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求体积。我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想出圆柱体的计算方法也是底面积乘高。生2: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像这样(边操作学具边说)可以用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是底面积乘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新知,进行验证。[思考]通过实验,猜测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的渴求,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迷学生自主探索营建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老师要以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生动的教学

4、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自发地从内心产生探索的需要,学生再结合原有知识质疑解惑。在整个活动中既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在探索学习中,教学内容有序展开,步步深入,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一、搭建验证平台,是探索学习的关键点。[案例2]乘加、乘减混合运算。7学生做20+5×3这一题时,有几位学生是这样计算的:20+5×3=15+20=35教师没有急于纠错,而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生1:我以为谁先算,谁就写在前面。生2: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是不变的,所以我想谁写在前都可以。生3:我先算5×3得15,就随手写了下来,我想就不要擦了,再加20吧

5、,反正答案是一样的。师:你们说得似乎都有道理,我们再算一题50-18×2。学生通过解题,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生1马上回答:老师我知道了解,书写时要按原来版式的顺序写,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前面。生2也接着说:我也明白了,虽然刚才的一题20+15和15+20结果相同,但算式实际上是不同的。生3:今后答题时要认真,不能将错就错,敷衍了事。[思考]数学探索活动中的验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数学证明,而是借助反例,对原来的猜想,进行改进或推翻原来的猜想。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拥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如能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因势利导,组织起有效地教

6、学活动,让学生探究学习,子解出错原因,自我验证,形成正确的认知,整个课堂就会灵动起来。7一、挖掘教学资源,是探索学习的着力点。[案例3]圆的认识。在学生初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画好的圆上进一步探索圆的秘密,这时学生提出圆内的半径都相等,教者没有直接给予肯定,而是做了这样的处理:师:你们都同意他的发现吗?拿起你们桌上的工具,想个办法验证一下这个新的发现。学生分组操作,验证、汇报。生1:我们组是用量的方法验证的,我们在圆上画了5条半径,然后用尺子一条条量过去,发现它们都相等。生2:我们是用折的方法验证的,我们先将圆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发现有两条半

7、径完全重合,如果再对折,还会有更多条半径重合呢!生3:我们也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在圆上画了一条直径,然后通过圆心将这条直径对折,发现两条半径完全重合,我们又画了几条直径试了试,结果都一样,所以我们还知道了一条直径于两条半径,直径的长度也是相等的。师:这组同学很善于思考,在验证别人的发现时还有了自己的新发现。生4:我们是用比较线的长短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把一条线剪得跟半径一样长,然后用它去和其他的半径比较,发现都相等。师:你们都认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生:(异口同声)是!7这时教师有意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学生忽然醒悟,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许多只手。[思考]教

8、材、生活、学生的经验都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