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

ID:55340958

大小:914.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5-11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_第1页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_第2页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_第3页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_第4页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二经病痛配穴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十二经病痛的配穴法我们把人体看作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经络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病痛配穴法是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有病就有点,经络相通,脏腑别通,选经配穴的方法。治疗经络病与脏腑病,我门的辨证方法是,头面躯干四肢的病痛,定为经络病,以经络辨证为主,经络辨证,就是通过望,问,切等方法,辨别疾病是在哪条或哪几条经络上,就是辨别清楚是什么经络病。每条经络选用两个穴点,十二经络共选用二十四个穴点。十二经病痛的配穴法,充分体验体现了中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例如;下病上治,左侧下肢足太阳膀胱经的病,1取右侧上肢[腕骨],2取左侧上肢[太渊],3,取左侧下肢

2、[大钟]。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法。1、同病异治,例如头痛,前头痛为足阳明胃经所过,用足阳明胃经配穴。侧头痛为足少阳胆经所过,用足少阳胆经配穴。头顶痛为足厥阴肝经所过,用足厥阴肝经配穴。后头痛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用足太阳膀胱经配穴。2、异病同治,如后头痛,颈椎病,背痛,腰椎病,坐骨神经痛,委中痛,都是足太阳膀胱经所过,均可用一组足太阳膀胱经配穴腕骨,太渊,大钟,治疗。治疗方法简便、实用、疗效快捷,一个格式化的诊治方案。十二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

3、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关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可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经络辨证是对脏

4、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经络辨证的内容有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十二经病证有一定规律可循,可表现为本经经脉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有助于推求病变所在的经络及脏腑。一、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现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二、经络及所属脏腑症状经络受病可影响脏腑,脏腑病变可反映于经络,而常表现为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

5、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并常在肺俞、中府等穴出现压痛感。三、多经合病的症状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为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症状;足厥阴肝经受病可出现胸胁满痛,呕逆,飧泄,癃闭等症1、手太阳小肠主要临床表现: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肩似拔,臑似折,少腹胀痛,尿频,泄泻或便秘。病机分析:手太阳小肠经之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外眦入耳中,本经病则经气不利,故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循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绕行肩胛交肩上,经气不利则肩似拔,臑似折;小肠气机郁滞

6、则少腹胀痛;泌别清浊失职则尿频,泄泻或便秘。2、手少阴心经病证本证是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心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3、足太阴牌经病证本证是足大阴脾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脾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舌本强痛,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

7、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病机分析: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道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洲腹胀善噫;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测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薄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4、足阳明胃经病证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