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

ID:55411266

大小:1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2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

2、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

3、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

4、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

5、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

6、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

7、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

8、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