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十中叶丽霞《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

瑞安十中叶丽霞《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

ID:55411946

大小:3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2

瑞安十中叶丽霞《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瑞安十中叶丽霞《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瑞安十中叶丽霞《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瑞安第十中学叶丽霞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教学重难点: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教学过程:导入:由“?”引出——“问”——引出歌曲《问》,出示课题——萧友梅与黄自一、萧友梅《问》1、萧友梅简介萧友

2、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3、歌曲分析(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3)出示第三个问题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生唱(4)师唱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

3、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2字的高潮部分。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生唱(5)了解歌曲结构(6)生跟唱全曲4、欣赏歌曲音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怎样的结果来?——想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二、《渔阳鼙鼓动地来》1、由“恨”字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简介《长恨歌》2、黄自简介及清唱剧定义3、欣赏(1)朗读歌词(2)听第一乐段A、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音区变高、力度变强。B、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C、唱D、再听(3)听第二乐段A、旋律处在

4、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B情绪有了什么转变?——开始爆发C、感受第一句(4)第三乐段A、此处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B、与第一乐段的处理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情绪更怨恨、激怒。4、欣赏全曲师:完成表格并思考,在“恨”字的背后,体现了人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曲名速度力度音色情绪风格《渔阳鼙鼓动地来》稍快由弱到强浑厚悲痛愤慨进行曲生: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高涨的民族意识。5、拓展:《长恨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对比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完成表格:曲名速度力度音色情绪风格《山在虚无

5、飘渺间》稍慢弱柔和淡雅空幻缥缈五声音阶民族风格师:结局是悲是喜?用意何在?——悲,说明腐败的政府必定会导致民族的灾难。6、黄自的抗敌歌曲有哪些?——《旗正飘飘》《抗敌歌》课堂小结:师:在不断的“问”和“恨”之间,萧友梅和黄自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生: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师:所以要感谢这些音乐作品,感谢音乐家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一定程度上救了人民救了国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