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

ID:55414858

大小:18.8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12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_第1页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_第2页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_第3页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_第4页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软横跨计算方法1、计算需要参数:现场测量参数:支柱侧面限界、支柱强度(以轨面或地面为准的倾斜值,但还要测出对应支柱高来计算出来,或采用斜率尺)、钢(砼)柱基础面或混凝土支柱(H90~170)地线眼处与最高轨面的高差、股道间距、轨面超高(实测或可以钢轨标定值为准记录),站台沿距离近轨线路中心的距离;设计参数:设计结构高度、导高、拉出值(正反定位),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悬挂组合及工、非支)、前后跨距、,定位器坡度要求(开口)、承力索悬吊滑轮结构尺寸,最短直吊弦距离等,各种承力索、接触线线重量,节点材料重量(含横承力索和固定索重量、对应节点零配件重量),横承悬挂点距柱顶的高差;减料参数:支柱

2、规格型号、横承、上下部固定索底座的有效连接长度,单、双绝缘子,各种节点连接料的有效连接长度等。测量的组织:提前在家把测量需要数据点的草图画好,支柱、站台、各股道(含非电化股道)、钢柱测外沿限界与强度和基础面与最高轨面高差、混凝土柱测内沿限界与强度和地线孔与最高轨面的高差,每次从零刻度这边开始依次读数,各股道均可读近轨的钢轨内沿数据,逢站台沿不能漏读、各股道不能漏读,最后读最大尺寸数据。计算前整理数据不能忘了第一个数要加轨道半宽才是中股道中心,最后一个数要减轨道半宽才是股道中心数据,中间的各股道间距为大数减小数,这样不容易出错。根据个人习惯定,原则是减少出错机会。测量后要整理好数据。测

3、量记录示意。2、支柱桡度处理考虑,对柱顶桡度:G15钢柱70mm,G13钢柱40mm,H170混凝土柱30mm)。以前经验谨供参考。3、超高引起的受电弓中心偏移计算确定,对直链形悬挂,承力索跟着接触线走,半斜链形悬挂承力索悬挂点始终在各股道线路中心的上方,偏移只影响接触线位置。超高轨宽=偏移导高→偏移=超高×导高轨宽=超高×61.435≈4×超高4、先处理计算数据,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根据读数原则,考虑半轨宽,支柱斜率变化量(含支柱自然倾斜和挠度的总变化量),横承、上部固定索、下部固定索安装高度,处理成计算所需的水平分量(根据各相关读数把各支悬挂的水平间距计算出来);根据前后跨距

4、和各股道悬挂类型、节点形式计算出悬挂重量(提前确定各节点重量),计算其重量应考虑绝缘子等集中负载在悬挂点的分担重量(不计影响也不大,可通过计和不计看数据变化量),根据导高、结构高度和悬吊滑轮有效长度、最短直吊弦计算出软横跨最低点距轨面的高度。5、计算横承力索先根据经验判断最低点在哪股道,以此作为计算依据进行试算,若最低正确,计算出来的左侧上拔力0<Y<最低点负载,说明最低点选择正确,若Y<0表明最低点在其左边,若Y>最低点负责表明最低点在其右边,均需重新按推断的最低点再试算,若Y=0侧说明有两个最低点,另一个最低点在左侧邻股道。(有经验的一看就知道最低点在哪?基本下会错!)计算横承左

5、悬挂点距最低点的距离L1,计算横承右悬挂点距最低点的距离L2;设有n支悬挂,最低点为第i支悬挂。L1=a1+a2+…+aiL2=ai+1+ai+2+…+an+an+1计算横承力索左悬挂点到最低点驰度f1,和横承力索右悬挂点到最低点驰度f2。f1=G1-S1-(H+hj+0.16+D)f2=G2-S2-(H+hj+0.16+D)G1——横承左支柱悬挂点高度(横承柱顶悬挂点到钢柱或大容量混凝土柱基础面,H90~170支柱顶耳环杆眼距地线孔的距离)G2——横承右支柱悬挂点高度(横承柱顶悬挂点到钢柱或大容量混凝土柱基础面,H90~170支柱顶耳环杆眼距地线孔的距离)S1——最高轨面到左支柱下

6、端测高起点的距离(轨面高为正,轨面低为负)S2——最高轨面到右支柱下端测高起点的距离(轨面高为正,轨面低为负)H——接触线高度Hj——接触网结构高度0.16——为承力索到上部固定绳的距离(悬吊滑轮有效料长)D——最短直吊弦距离计算最低点左侧力矩M1(不含最低点力矩,都指对横承左悬挂点),计算最低点右侧力矩M2(含最低点产生力矩,都指对横承右悬挂点)。则左右力矩为:M1=Q1*a1+Q2*a1+a2+⋯+Qi*a1+a2+⋯+ai-1M2=Qi*ai+1+ai+2+⋯+an+1+Qi+1*ai+2+ai+3+⋯+an+1+⋯+Qn*an+1Qi—为第i支悬挂的垂直负载(kg)ai—为第

7、i支悬挂距左侧悬挂点的距离(m)计算最低点左侧上拔力Y:Y=f1*M2-f2*M1f1*L2+f2*L1计算横承水平分张力T:T=L1*M2+L2*M1f1*L2+f2*L1计算各段横承竖直分力Ri:R1=Q1+Q2+…+Qi-1+YR2=Q2+Q3+…+Qi-1+Y…Ri-1=Qi-1+YRi=YRi+1=Qi-YRi+1=Qi-YRi+2=Qi+Qi+1-Y…Rn=Qi+Qi+1+…+Qn-1-YRn+1=Qi+Qi+1+…+Qn-Y计算横承各段竖直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