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

ID:55440130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_第1页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_第2页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_第3页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_第4页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   云和江滨实验小学  梁伟华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注重实践第一,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现实”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大纲也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

2、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王国”,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现实”活动中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下面结合数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一`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直接告诉学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己去发现、提出问

3、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圆形卡片、直尺和细绳,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出这张卡片的周长,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测量,有的把卡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圆的周长,也有的用一根细绳绕圆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一根细绳,一端系上一个小石块,手拿细绳的另一端轻轻旋转一周,问学生:“石块运动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圆形。”再问:“现在你有办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顿时感到茫然。此时,有学生提出:“求圆的周长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个绳子长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揭示了

4、知识的奥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就是已有认识结构不断完善和不断修补、重建的过程,任何不经过独立的自我活动而获得的新知识都是不牢靠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凭借活动,建立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什么不是三角形,通

5、过说“为什么”,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定义”;让学生动手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这样从活动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牢固地建立了三角形这一概念。  2、加强实践,探究规律。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研究了怎样测量圆形卡片周长后,我把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多媒体演示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是:(1)引发猜测:先要求学生用细绳测量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可以再围出原来的圆。在此基础上

6、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是几个圆的直径。学生不难猜到:圆的周长可能是三个直径多一点。(2)实验验证:要求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卡片,分别测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3)认识升华: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后,并告诉学生,今天大家都当了一次数学家,因为早在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了圆周率……此时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三、在生活体验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先乘(除),后加(减

7、)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悟出,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教学混合运算中“40+9×4”时,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列出算式。出示一只标价为40元的书包和一支标价为9元的钢笔,问学生:“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3支钢笔,标价也是9元,问学生:“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是40+9+9+9+9或40+9×4。  第二步:结合生活画面,说明算理。讨论:“40+9×4”怎样算?此时有学生说先算40与9的和,再乘以4;也有学生说“先算9与4的积,再加上40

8、。”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9与4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  第三步:联系生活画面,感悟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运算顺序,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