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

ID:55440529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_第3页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_第4页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应用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风。但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不得法,因此,解答应用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解题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学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题目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就容易理解,若离他们的生活较远,即使数目很小,题意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有困难,如:“1千克黄豆可做4千克豆腐,12千克

2、黄豆可做多少豆腐?”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往往错写成12÷4=3(千克)。对反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题目比较容易掌握,因为有规律可循,如:单价、总价、数量。而对数量关系较为特殊或陌生的题目,在解答中就感到困难,如:一种药品第一次降价25%,第二次按降价后的价格又降价2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学生对算式(1-25%)×(1-20%)不理解,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 二是题目的叙述方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一致时,思维不易逆转,只会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做题时,不善于

3、从上下文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使用题目中的“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当某一种题形出现较多时,把“关键词”与运算方法直接联系,见“多”便是加,见“少”便减,如:(1)苹果8个,梨比苹果多2个,梨有几个?(2)苹果8个,苹果比梨多2个,梨有几个?通过教学发现,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时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教法,化难为易。教学中,针对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景,创设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要让学生会做应用题,学生必须对应用题熟悉。只有让学生有了认真读题的习惯,使

4、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在解题时自始自终地保持在学生地头脑中,才可能更好的解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老师有件事要请你帮忙,昨天,一年级的小朋友排练节目,排着排着,有几个小朋友说肚子饿了,我随手掏出18元钱,让一个小朋友去买方便面。他回来告诉我说,店老板开始只同意给12包,我说批发部里比你的便宜得多,老板说,每包再便宜0.5元,共给我17包。现在请大家帮我算算,按店老板的说法,有没有给错。如果没给足,课后请大家帮老师将少给的要回来。 板书:18元买方便面,开始店老板给1

5、2包,后来每包便宜0.5元,共给17包。学生在发言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根据应用题的情节,直接用实物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中理解具体的题意。如:男生7人,女生8人,分成3组做值日,平均每组几人?可直接请7位男生和8位女生上来,自动分成3组,每组人数相等。又如:有一座大桥长1550米,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每秒15米的速度开过这座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用短铅笔比作火车,铅笔盒比作大桥,自己表演一下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

6、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利用图解法进行演示。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只要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表示出来,应用题解答的任务便完成了一半。如:用线段图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二、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由于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及反映现实生活的面也较广,所以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正确解题。因此,“两步计算”应用题成了解决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是提高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条件与问题的“空隙”处找到突破口,做好认

7、识上的过渡。 在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等形式的训练,也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 (一)连续两问改一问。小华做了7个红五角星,小明做了10个红五角星,两人共做多少个?如送给小英12个,还剩多少个红五角星?删去题中第一问,改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二)改变问题.少先队员栽了35棵苹果树,栽的桃树是苹果树的2倍,栽了桃树多少棵?把问题改变为“栽的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三)改变条件。商店有36个皮球,卖出11个,还剩几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