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ID:5546759

大小:2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18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_第1页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_第2页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_第3页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_第4页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赤壁赋名师导学案6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苏轼(1037—1101),宋代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诗、、书、画,均称大家。其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

2、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化底蕴。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含而不

3、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它融诗、赋、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咬嚼字1字音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扣舷(xián)冯虚御风(píng)桂棹(zhà)倚歌(yǐ)和之(hè)余音袅袅(niǎoniǎo)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正襟危坐(īn)壬戌(rénxū)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

4、shuò)江渚(zhǔ)麋鹿(í)匏樽(pázūn)蜉蝣(fúóu)扁舟(piān)肴(á)酌(zhuó)藉(iè)2多音字3形近字4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川相缪(“缪”通“缭”,盘绕)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指美貌的女子。6一词多义歌望下如7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

5、而友麋鹿(侣、友,都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军,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少焉,月出于东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剖析: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这里用“少焉,月出于东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与《月出》诗相回应,并引出下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气一贯。

6、“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剖析:这几句是写饮酒乐极、扣舷而歌的内容,以抒发作者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的内容具体化了。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剖析:前面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这里继续写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的情况。但

7、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这里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也因之波澜起伏,气一振。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剖析:这句话是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刻画事物细致入微。二、重点语段1“何为其然也”至“

8、托遗响于悲风”。剖析: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理转折自然。但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