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

ID:5548422

大小:4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2-18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_第1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_第2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_第3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_第4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一)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一)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

3、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遮住了大半个”之景,其特征辽

4、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

5、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

6、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

7、立业的志向。(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没有难度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

8、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