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说课稿.doc

过秦论说课稿.doc

ID:55520030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5

过秦论说课稿.doc_第1页
过秦论说课稿.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过秦论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过秦论》说课稿一、说教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

2、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二、教学目标知识: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能力: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三、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四、教学方法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五、教学流程: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第一课

4、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近年热播的古装影视作品导入,让学生明白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必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同时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情况。培养学生搜寻、整合资料的能力。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全体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两

5、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的中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层次,从而理解贾谊论说的逻辑性,也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作准备。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最后三段。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

6、熟悉程度。  其次,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这一步我计划设计如下问题:[提问]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提问]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

7、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这一步我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3.讨论“仁义不施”的

8、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