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

ID:55541464

大小:28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6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_第1页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_第2页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_第3页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_第4页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家庄市第中学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教师:张星梅学科:地理2012年9月24--26日第5周高三年级1、6班教材章节第三章课题地球运动----公转(二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内容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级水平(A)识记(B)理解(C)应用(D)分析(E)综合(F)评价能力目标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和课文,增强自学能力。(2)通过观察演示和图像、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

2、点。(3)读图分析:运用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图和黄赤交角图,分析自转和公转的关系。(4)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5)通过观察演示和图像、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意义。(6)读图分析:运用二分二至时地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分析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7)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科的学习,树立

3、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对本科的学习,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教学设计重点难点分析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教学技术设备地球仪、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环节学习目标1、学习的主要知识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2、需要掌握的方法读、绘、析各种太阳光照图;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的计算方法课题概述1、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掌握地球公转运动

4、的基本规律,应用地理意义。2、本节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联系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高考重要考点,尖子生必须掌握。教学环节分析讲解学生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图和应用题见课件)一、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2)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一周360°。1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3)公转轨道与速度:(开普勒定律:等同的时间所扫过的面积相等)B太阳远日点(7月初

5、)近日点(1月初)方向①特点: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每年7月初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②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观察地球仪,判读并理解俯视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及应用。理解和应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应用。③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北极点的极昼天数(3.21—9.23共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9.24—次年3.20共179天)长7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公转速度慢,运动相同的弧长用的时间长,直射点在南

6、半球时则相反。)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赤道所在的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1)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º34′;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2)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º—黄赤交角=极圈纬度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作图认识黄赤交角变化的结果:二分二至图的认识和应

7、用,注意地轴指向。黄赤交角的认识和应用。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缩小。黄赤交角减小,则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扩大。第二课时(图和应用题见课件)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太阳高度:太阳的仰角。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点时太阳的仰角。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º;在晨昏线上为0º。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90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北极点—南极圈)。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90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南

8、极点—北极圈)。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90度)向南北两极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赤道及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每年冬至日,赤道及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结论:H=90º-

9、φ±δ

10、(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另一种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2.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夏至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