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

ID:55578776

大小:450.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8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_第1页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_第2页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_第3页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_第4页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5卷第2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1.35No.22015年3月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MSciences)Mar.2015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明跃玲(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跳香仪式是“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瓦乡人的宗教仪式,在多元文化互动、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仪式的集体性、狂欢性消退,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其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扩展,传承方式呈现自在、多

2、样化的状态。尽管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多元化的背景下,跳香仪式传承区域的族群成员分别归属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但瓦乡人认同这种凝聚内部力量的文化表征,使得跳香仪式得以传承延续,成为表现和强调族群认同的一种叙事,体现了全球化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证明族群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共享是宗教仪式变迁的主要因素。关键词:跳香仪式;族群认同变迁;文化多样性;文化互动;瓦乡人;武陵民族走廊中图分类号:B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15)02-0027.05一、问题的提出互动最具典型性的区域之一。“民族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

3、80在“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的中下游,自古就年代初提出来的,90年代初李绍明先生对费先生的活动着三苗、百濮、百越、巴人等族群,长期以来为中“走廊”概念作出了规范化疏理,在《西南丝绸之路原历代流官迁徙西南的必经之地,如今土家、苗、汉与民族走廊》中写到:“民族走廊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等民族迁徙流动频繁,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化交融互动,“由于特殊的地貌还保持了各时期积或流动的路线。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淀的居民和他们原来的民族特点,另一方面又由于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llj。2005年,

4、李星人口流动和融合,成了不同时期入山定居移民的一星先生在对中国民族分布进行全面审视后,提出个民族熔炉”_4J,体现出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民族走廊”“二纵三横”的格局,即“藏彝走廊”、这一区域的宗教仪式跳香也由于周边土家族、苗族、“土家一苗瑶走廊”、“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以汉族等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与发展,呈现出古老性、及“古氐羌走廊”,并对“土家一苗瑶走廊”的范围及多样性的特点,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最早主要通道进行了初步论述。2006年,黄柏权在此研究跳香仪式的是吴忠军教授,他以广西龙胜与湖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武陵民族走廊”概

5、念。这是中南城步苗族跳香祭祀五姓都头、飞山大王、梅山大王国腹部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其区域“处在东径等祖先为例,探讨跳香与族源的关系J,随后有本108—110。,北纬28—30。的区域内,其间有一条由西土文人瞿湘周对沅陵跳香仪式进行详实的记录,南向东北走向的武陵山脉,其东边是雪峰山,西边是熊晓辉从民间舞蹈的视角探讨跳香仪式中跳香舞的大娄山,北边是大巴山,南边是苗岭。”这是中原艺术价值,陈心林从不同方言区的对比讨论了跳从洞庭湖沿沅江、澧水及其支流进入大西南的要道,香老司的宗教信仰J,刘兴禄则从跳香仪式与还傩也是从云贵高原向江汉平原开放的通道

6、,它以沅水、愿仪式的对比中发现跳香仪式的狂欢性与民众娱乐澧水、乌江、清江等大河与辅以数千计的溪流为通性的文化表征J,还有的学者提出从乡村旅游的道,在民族迁徙、融合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角度探讨跳香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途径。¨以上的研文化,是我国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究大多是民间采风式的静态记录,缺乏人类学视野收稿日期:2014—10—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乡话接触与演变研究”(1lxyy022);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基金课题“文化重构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HNYTZ008)。作者简介:明跃玲

7、,女(土家族)。吉首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西南族群文化。E—mail:mingyueling63@126.eom.27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的深度描述,以及对现代社会跳香仪式传承与变迁生活习俗基本上与当地汉族相同,据此认定瓦乡人的关注。本文以“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泸溪县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20世纪80年代以后,梁家潭、八什坪两个乡的跳香仪式在多元文化碰撞长达30年之久的瓦乡人族属之争终于以民族成员中得以保存的实例,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理按自己的愿望恢复为苗族、土家族,部分人维持汉族论,对现代社会跳香仪式的传

8、承与变迁进行探讨,期成分而告一段落。这样使瓦乡人聚居区的八什坪待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传承与延续乡、梁家潭乡族群关系呈现复杂性。两个乡都会说给予更多的关注。乡话,而民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