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

ID:55636725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2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_第1页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_第2页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_第3页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_第4页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抉择的文学文学的抉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抉擇的文學,文學的抉擇潘步釗新修訂中六級中國文學科課程在2003年9月正式推行。作為這個課程專責委員會主席,我是既驚亦喜的。對於中六級文學課程的改革,我一方面充滿著美好和善意的憧憬,同樣也實在有隱隱的擔憂。近年來,取消開設中國文學科的中學愈來愈多。有些同工跟我說,新修訂的中六級中國文學課程對文學教師要求很高,學生應付高考時又沒有甚麼「拿」,可能令他們最終不願意修讀此科,很容易造成學校選擇取消開設預科中國文學科。我聽在耳裡,心酸也心驚。我是前線教師,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與擔憂,豈不同理同心。問題是當反思我們的文學課程到底想教甚麼、也到底想

2、學生有怎樣的經歷和得著時,抉擇仍然明碼實價擺在面前:沒有創作經歷、不讀原作而強記硬背的二手評論、過多的史料、不講究賞析能力的培養、沒有人文接觸的感動……在乾涸荒蕪的平原上,我們的選擇可以是甚麼?……無論如何,新修訂中六級中國文學科課程給予我眾多的期望。一、適切的課程內容大衛布萊特(DavidPratt)在他的《課程設計—教師專業手冊》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課程設計最首要的任務在於取決甚麼事務具有重大意義而值得被教導」。(2000,p.1)對於我們的文學課程,這樣的一條問題,答案會是甚麼?數年來,中六中國文學課程專責委員會埋首討

3、論、設計,然後推出的這一個新課程,內容又是否「具有重大意義而值得被教導」?此刻站在歲月奔騰的涯岸,回頭細看,確是萬千滋味,縈繞心頭。我只能說,整個課程的編寫構想中,香港社會眾多的有心人都投下了心血,身體力行者有、給予意見資料者有、鼓勵關懷者亦有,因為我們相信新的課程內容和取向的確是「更值得教導」。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應該更有創意、更懂得欣賞美、更懂得抒發梳理自己的情懷,最重要的是能更懂得關懷。想到這裡,我深信新的中六中國文學課程內容是適切而合理的。新課程環繞著閱讀、賞析、創作這三大元素構建。學生直接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也會作適量的文學創作

4、實踐。整個學習過程,講究學生的經歷和感悟,以培育學生的興趣和欣賞文學能力為最重要考慮,同時希望通過文學作品的薰陶和感染,培育學生對社會、人生、世界等,產生一份人文關懷。二、學生為本設計和推行一個新課程,在評估需求時最應該考慮的是學生的層面,說到底,他們才是真正的「用家」。新的中六級中國文學課程強調「學生為本」,增加學生修讀時的興趣和參與,希望通過創作的經歷、閱讀和賞析文學作品,令學生產生真正的理解、感受和抒發。我們不希望學生強記別人的評論和分析,只希望他們能對文學產生發自內心的親近,更加希望學生藉著文學創作,梳理、抒發自己的感情,建立

5、對現實世界的人文關懷。一個課程在社會出現,應該考慮其存在與推行對人群的福祉有何意義。我深信,讓我們的下一代好好地修讀文學,除了創意和情感表現技巧的層面,為社會締建溫暖關懷,是更深含堅厚的精神意義和價值。要達到這種效果,以學生的情感、能力和需要為設計的軸心,課程才可以產生理想的教學效益。文學之能存之於古今中外,因為它本來就是「人性」之所趨向和慕求;學生是「人」,對善對美不會無動於衷,我們始終要堅信適當的引導和撩撥,最終可以令任何「人」感受到文學之美。把抒發、感動和欣賞的權杖還之於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向文學大門的重要一步。作為老師,我們導引

6、指點,然後悄立一旁,帶著微笑送一道祝福的目光,看他們跨過文學作品中美善的門檻,已經是文學教育的重大成功了。三、教師才是關鍵沒有人能夠否認,新的預科文學課程對教師是高難度挑戰。事實上,由討論、發佈諮詢到培訓課程,不少前線老師都曾表示過這方面的擔憂。除了預備新課程的教學材料和規畫,校內評估的創作部分,更加是教師最缺乏前線經驗的部分。教統局力行不倦,籌辦多次創作工作坊,請來各方名家相助,是官方誠意支援的具體行動。我也厚顏擔當了一些培訓教師的工作,過程中,我欣喜地認識到不少前線教師雖然擔憂,但對於新課程的精神和推行都是積極支持的。當社會處處塗

7、抹著教師的不足和倉皇,我們更應該莊敬自強,然後義無反顧地告訴整個社會——我們才是文學教師。我在培訓班一再與老師們共勉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社會不會隨意在街上找一個人回來,然後就容許我們稱他作文學教師的。記得唸大學時,老師說劉大杰在抗戰期間任教於大學,有一次聽到空中響起警報,他慌慌忙忙收拾東西便要躲起來。人家看到,取笑他不用這樣驚惶,他說:「你死了倒無所謂,我死了,誰來寫文學史?」話是狂妄,但當中倒透出知識分子那份捨我其誰的擔當。也因為這份擔當,我們才有了後來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課程設計只是一種規畫,並不是教育行為的本身,只有通過教師前線

8、教學,文學教育才成為真實。面對這種真實,無法不叫我們承認,整個推動新課程的過程中,文學教師才是關鍵。我願我們的文學老師也一樣透著顧盼生風的神釆,向家長、學生、社會說一聲︰沒有我們,誰來教文學?!四、各方響應、眾志成城要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