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论文.pdf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论文.pdf

ID:55646071

大小:197.3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2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论文.pdf_第1页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论文.pdf_第2页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3月号石油中旬刊第11卷第8期JournalofYanatzeUniversity(NatSciEdit)Mar.2014.Vo1.¨No.8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寺lI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甘肃庆城7451O0/何志英,郭健,李静瑞(中石油长厌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甘肃厌城7451oo)李军锁(北京中油石油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3)[摘要]分析了白马中区储层伤害因素,评价了常用酸酸化解液(简称酸液)体系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对常用

2、酸液体系进行改进。研究表明,西峰油田白马中区探井地层黏土中绿泥石含量高,其储层具有中等偏强酸敏感性;常用酸液体系在酸岩反应后形成的残酸会对岩心产生一定程度的Z-次伤害;改进后的酸液体系能抑制残酸对岩心的二次伤害,而且与地层流体的配伍良好。[关键词]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酸液体系;储层敏感性[中圈分类号]TE3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409(2014)o8一Ol11—03西峰油田白马中区主要含油层系为长8储层,其平均有效厚度11.2m,平均有效孑L隙度10.5,平均渗透率1.21mD,属低渗透储层。自2001年陆续

3、投入开发,由于受低孔、低渗、微裂缝、井网等因素影响,见效见水特征差异大,目前处于含水上升阶段,油田稳产难度大,具体表现如下:油水井堵塞造成压力分布不均,存在高压低产区,影响产能;措施过程中发现地层酸敏、速敏矿物含量较高,从而造成酸化增产效率低。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岩心试验对西峰油田白马中区的酸化解堵液(简称酸液)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以便为该研究区增油稳产提供帮助。l储层伤害因素分析1.1黏土矿物分析选取5口井岩心进行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断块储层黏土矿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187井、西167井、西161井黏土矿物相近,绿泥石含量高,

4、占黏土矿物的43~65;西71井、西105井黏土矿物组成相近,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占黏土矿物的4.4~6.8。1.2储层敏感性分析1)西71井、西105井敏感性岩样速敏指数为0.29,临界流速0.75mi/min,表现为弱速敏;岩样水敏损害指数为0.355,表现为中等偏弱水敏,临界矿化度22950mg/I;岩样酸敏指数均为0.003,注酸后岩心渗透率基本无变化,表明该储层岩石对盐酸为无酸敏。2)西161井、西167井、西187井敏感性岩样速敏指数为0.33,临界流速0.75mI/min,表现为中等偏弱速敏;岩样水敏损害指数为0.361

5、,表现为中等偏弱水敏,临界矿化度22950mg/I;岩样酸敏指数均为0.245,酸后岩心渗透率变化大,表明该储层岩石对盐酸为中等偏强酸敏。因此,在对该储层进行酸化解堵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酸敏产生的二次伤害[1]。2常用酸液体系性能分析根据白马中区黏土矿物组成,采用自调节酸、低伤害酸、多氢酸等配方体系,其主体酸液配方以12盐酸+2~3%HF(土酸)为主。2.1岩心溶蚀试验将1g岩屑研磨成过i00目的粉末并置于20ml的酸液中,在7O~C条件下测定其溶蚀率,由此评价酸液的溶蚀能力。3种酸液对西峰油田长8油层组岩心的溶蚀率试验结果如图

6、1所示。从图1可以看[收稿日期]2013—10—10[作者简介]刘亭(1983一),男,工程师,硕士生,现主要从事油水井措施改造方面的研究工作。石油中旬刊*油气田开发工程2014年3月出,土酸对岩心的溶蚀率较快,2h的溶蚀率为35.979/6,4h的溶蚀率与2h的基本相当,说明土酸不具备缓速酸化的能力。多氢酸和低伤害酸2h的溶蚀率较低,分别为14.71和22.11,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蚀率增大,糌基8h时多氢酸与低伤害酸的溶蚀率均在32以殃上,说明多氢酸和低伤害酸具有较好的缓速性能,尤其是多氢酸体系在8h与2h时的溶蚀率差最大,达到

7、18.97%,其缓速性能优于低图13种酸液对西峰油田长8油层组岩心的溶蚀率试验结果伤害酸。2.2酸化效果表1不同酸液体系驱替岩心试验结果表将长8油层组岩心的油污用苯一乙醇溶液洗净,干燥抽空饱和地层水,然后用3YoNHC1驱替测原始渗透率,再依次注入前置酸、主体酸,7o℃恒温反应一段时间,用300NHC1驱替测酸化后渗透率口]。酸化前后渗透率变化如表l所示。从表l可以看出,土酸反应2h时,岩心渗透率提高3.78倍,4h时土酸酸化后渗透率增加幅度较2h时低,说明土酸与岩心黏土矿物反应后形成的残酸对地层有一定影响,这也是土酸酸化后应立即返排

8、的原因。多氢酸和低伤害酸在2h时岩心渗透率提高幅度较小,酸化前后的渗透率比值分别为3.11和4.33,随着恒温时间的延长,渗透率增加幅度较大,反应6h时,低伤害酸和多氢酸使酸化后岩心渗透率分别提高5.02倍和5.89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