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

ID:55662011

大小:2.99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5-23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_第1页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_第2页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_第3页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_第4页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4年第3期总第155期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麻国钧内容提要:“堆”是戏曲表演程式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堆”在戏曲以及民间祭礼演出中的各种形态,认为“堆”是古代“队舞”、“队戏”在明清时代由演出类型向戏曲程式演变的结果,并同时探索“堆”的其他文化特征。关键词:堆相堆花队舞戏曲程式24中图分类号:J8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549(2014)03.0024—17Abstract:“Dui”1SoneoftheperformingpatternsoftraditionalChineseOpera.Thisarticle

2、exploresvariousformsof“Dui”inoperaperformingandfolkrituals,andarguesthat‘‘Dui”isthedevelopedformfromtheold‘‘groupdancing’’and‘‘groupperforming”todiferentperformingtypesinMingandQingDynastiesandtothestylizedpaRemofoperaperforming.Simultaneously,thisarticlealsoprobesintotheculturalfeatur

3、esofthisspecialperformingpattern.Keywords:theshapeof“Dui”,thepaRemof‘‘Dui”,groupdancing,operastylization在戏曲排练场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堆个相”,“堆相”,往往出现在一段戏或一场戏,抑或全剧的结尾处,少则五七人,多则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簇在一起,这就是“堆”。而当“堆个相”之语一出,当场人员无不知晓,只要按照规矩站好位置,大约也就是了,导演不会费多大力气,“相”便堆叠成功。可见“堆”已然成为戏曲表导演艺术的一种程式,在戏曲演出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功用。在笔者看

4、来,“堆”是“队舞”、“队戏”从演出类型向表导演程式的发展,也麻国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论戏曲表演艺术的“堆”形态及其文化特征就是说,作为程式之一的“堆”脱胎于“队舞”或“队戏”。甚至可以说,“堆”的形成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从直接因素而言,由来于戏曲艺术的“亮相”,它与单个人物的“亮相”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堆”是一个群体“亮相”。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容待后述。在思考“堆”这个问题时,齐如山先生的论述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他说:此外还有几种古代舞,也就是成套的舞,大致都是吸收的旧有的舞式。不过这些舞式在文字中虽名日舞,而戏界中人口头说话,则有两种说法,大致是一

5、人或少数人者日跳,多数人者日堆,例如跳加官、叠罗汉等等是也⋯⋯[1](P.77)原来,在称谓上已经约定俗成,人少之舞叫做“跳”,如《跳加官》《跳判官》《跳灵官》《跳雷公》《跳煞神》《跳财神》等;人多之舞叫做“堆”,如《堆罗汉》《堆花》《堆鬼》等。[1](pp.78,79)那么,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多人之舞叫“堆”呢?堆者,聚也、叠也、积也,众多人聚在一起,其形如堆。然而戏剧表演艺术不能、也不可以没有规制地胡乱堆在一起,它需要一个具有美感的造型,于是一个又一个群体式的亮相——堆,被创造出来,因所“堆”之人、神、鬼等不同,故有“堆仙”、“堆鬼”等等不同称谓。堆,首先是名

6、词,它指定了某种物体的形态;也可以是一个或一组动作,使人25或物簇积在一处。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后者是完成前者的必要过程。然而,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下面这张图:王母娘娘高座东方朔下座吕洞宾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何仙姑韩湘子两边八字排站图1百本张抄本八仙①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它原本不是图片形式,而是百本张抄本《八仙》①参见李跃中:《演剧、仪式与信仰一一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戏剧2014年第3期剧本结束后,在舞台提示“同下”以示全剧终了的文字下面,特意注明的剧中人物的最终排列形式。当完成这个排列

7、之后,剧中人才可下场。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堆”,是原作者或原抄写者的有意提示,它是一个导演性质的提示。李跃中在将该剧本收入《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一书时,忠实地保留了原样,从而使我们得到一个在文本中极难见到的“堆”的形态。①进而言之,并非人多叫做“堆”,而是最后的群体造型叫“堆”。为了印证上述结论,我们再举出一个笔者亲自看到的与百本张抄本《八仙》一样的演出实例。2012年,笔者在河北武安东通乐村看到几出“队戏”@,其中有一出《摆八仙》,演出极为简单。竹竿子首先出场“开”,总共16句七言开呵词,继之八仙依序出场。蓝采和率先而出,念七言八句诗;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