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

ID:55678467

大小:310.1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24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_第1页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_第2页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_第3页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_第4页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撰文/马珏砰家庭的成立与维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古今之人,对其看法多有不同,但重视程度却如出一辙。古人重视礼教,热切地探讨义理,直至把关怀天下的胸襟与立业之根本定格为夫妻关系的建立:“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礼记·中庸》)把婚姻关系视为君子立足的起步,足见其重视程度。婚姻的目的也很明确:“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礼记·昏义》)既然婚姻是为了把两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相结合,那么祭祀祖宗、繁衍子孙,自然也是必须满足的需求了。问题是,理性的制度设计之下,是对结婚

2、当事人主观意愿的忽视,是对婚姻维系的重要条件——爱情的忽略,因而缺乏生动而感性的影响力。文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给理性刻板的婚姻制度添加了无数的话题和人文想象。无爱不成戏就古代现实情况而言,男女大防的设置、理性婚姻的设计,使得爱情成为人生的稀缺品。缺什么,就想什么。因此,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爱情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几乎到了无爱不成戏的地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才子佳人小说可谓浪漫爱睛故事的代名词。年轻貌美、才日月清小说戏曲中的家庭婚恋观l17华相当的一对青年男女,因为某种机缘相逢巧遇,互生爱慕之意。这种一见钟

3、情的套路,符合人们对于爱情的所有预设和要求,因此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为了突出戏剧性,相爱的人并不能马上达成心愿,其间总要经过一番波折——或者是小人挑唆,或者是以家长为代表的外力阻挠,甚至是第三者的狂热追求和企图插足的不懈尝试,这些都让这场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吸引人们的目光,持续追捧。当然,好事多磨,重点是这是一件好事,并且最终结果是喜剧的结局,如此才能让读者在心满意足的情绪中合上书本。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子佳人小说虽然作品繁多,又多以波折出彩,但终归要落于情人们喜结连理的窠臼。人们对于这类故事的热情,持续了

4、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总结出了其中的叙事规律: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明人汤显祖对于“有情人”的定义,几乎将天下自认为有情者一笔抹倒。他的标准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牡丹亭·题词》)意思是说,真正的至情,应当是一见钟情,为了爱情可以出入于生死之间。如果不可为之赴死,或不能为之死而复生,都算不上痴情。像杜丽娘那样,因梦

5、生隋,不一定是虚假的。天下囿于梦中的人比比皆是啊。那些声称一定要有肌肤之亲才算喜结连理,辞官归乡才能求得安宁的,都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发的议论罢了。清人洪舁的一番话,更是道出了有情人的千古之慨:“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真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长生殿·传概》)作者借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历程,对古往今来的情场风雨进行了总结:古今情场,究竟谁能一片真心坚持到最后?假如真的忠心诚意,总会结成夫妇。相隔万里不是障碍,真心相恋不惧生死。可笑的是,普

6、通男女总是感叹情缘浅薄,其实质是当事人心中无情而已。相识可以偶遇,相恋可以解释为命定,对感情的坚守也可以跨越生死,超越时空的阻隔。但是,真的涉及到婚姻的成立,再浪漫的作家也瞬间回归现实。父母的应允、甚至皇帝主婚等要素的必备,无不凸显出古人对于婚姻的慎重,对于制度与形式的恪守。这即可视为作家对礼教、对现实的妥协,其实也不妨看做作家对主人公未来生活的祝福与庇护。因为只有符合现实要求的婚姻,才能在现实的环境里被承认、被祝福。18l文史知识201407所以,虽然杜丽娘可以因梦而恋、相思而亡,死后仍继续追寻实现爱情的可能

7、,其鬼魂与柳梦梅夜夜恩爱。但是,一旦重返人间,她马上严格遵守起礼教来:一方面,她强调自己仍是处子之身,当初与柳梦梅缠绵的只是自己的魂魄,如今再也不能行苟且之事。因为“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牡丹亭·婚走》);另一方面,她要求柳梦梅必须遵循婚姻制度的规定,去请求父亲杜宝的首肯,以婚姻成立的前提来真正实现爱情的承诺,如此方能圆房,因为“前系幽欢,后成明配”(《牡丹亭·冥判》)。还需补上一笔的是,蒲松龄撰写的清代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以花妖狐魅痴恋书生的故事最为著名。狐生的婴宁,重情的青凤,鬼魅的聂小倩,花妖舜

8、华⋯⋯她们才貌双全,聪颖贤惠,对男主人公一往情深,而且往往对其成家立业之事有所裨益。那么,蒲松龄是爱情的信徒吗?他写了这么多谈鬼说狐的故事,用意何在呢?“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意思是说,就像搜集狐狸腋下毛皮做成裘皮,我希望写出《幽明录》的续书;饮酒援笔,完成一本饱含孤愤的著作。人生的理想和抱负只能寄托在编撰故事上,真是太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