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

ID:55684394

大小:374.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4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1页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2页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3页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4页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口郭超摘要:肩膀戏是流传于闽中沙县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对沙县肩膀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历程、表演形式及内容特征等进行探讨分析,提出重视保护、传承沙县肩膀戏这一民间戏曲艺术对于丰富繁荣我省民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新时期发展沙县肩膀戏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非遗;民间戏曲艺术;沙县肩膀戏中国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4)06—0143—05沙县肩膀戏是流传于闽中沙县地区的一种1、剧目单

2、调。受众面较窄地方民间戏曲形式。肩膀戏,顾名思义,是以人的肩膀戏初创时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等几肩膀为主要表演特色,在表演场地上,由一个大个简单角色,大多演些文戏和生活小戏。后期尝人和一位儿童为一个表演组合,儿童站立在大人试进行创作。主要改编其他剧种的一些剧目.但的肩膀上既唱又表演,大人则负责肩扛小演员,多为传统剧目,如《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同时配合剧情.负责台步转换等动作。因此古时《姑嫂打渔》《卖草垫》等。肩膀戏的表演剧目都为人们将之称为“肩子头”或“肩头棚(坪)”。文化大传统折子戏,题材大多改编自

3、传统民间故事传革命期间,当地文化部门根据中国戏剧“南戏北说。早先上演剧目,大多为元明旧有传奇,如《琵剧”的称呼习惯与特点,将其改名为沙县肩膀戏。琶记》《杀狗记》等,以及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小调肩膀戏自清末形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经典这种表演形式颇具特色,曾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剧目,后来采用南词曲调演出《赶船》等剧目,以的表演形式。被誉为“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及“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华夏一绝”,200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戏。文革期间,

4、百花凋零,肩膀戏也冷落沉寂。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革开放后,肩膀戏枯木逢春.民间一批年轻时扛过肩膀戏的老艺人,深人民间,挖掘整理,创作编一、沙县肩膀戏当前面临的困境排了“十二生肖唱沙阳”“八仙逛小吃城”“猪八戒沙县肩膀戏虽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巡山”“张飞审瓜”“财神休妻”“济公扮新娘”“薛但由于地域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它与一些仁贵做寿”等剧目,题材上虽有吸收一些现代成地方民间表演艺术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分,但肩膀戏总体上还属传统戏曲占据舞台,反作者简介:郭超(1980-),男,福建福州人,福

5、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143《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映现代题材的剧目偏少.以至于50岁以上的中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能有效地促进文化的多年观众居多,多数年轻人对肩膀戏缺乏观赏的兴样性,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趣。展。肩膀戏作为非遗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2、演技奇特,艺术性相对欠缺以现代人的欣赏标准。固然有种种不足与局限.肩膀戏以一个大人配对一个儿童为一个表但透过肩膀戏所承载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期待来演组合,大人主要负责肩扛小演员和步伐配合。看,它具有其他戏曲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小

6、演员则负责唱念做打等表演。虽然小演员粉嘟1、肩膀戏是中原文化与闽文化融合的“活化嘟的小脸、甜脆脆的嗓音颇为引人注目.但由于石”大人体力的限制,肩上儿童的个头不能太大。一地方戏剧多从民俗文化发展演变而来.记载般以7、8岁年龄为宜。对这样年龄的孩童既要在着一定时期社会变迁与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轨高空中保持平衡,又要进行全套剧目的唱念做打迹。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武夷山南麓,境内绿水表演,对于他们确实难以做到。因此,对小演员,青山、物产丰富,自古在闽中地区经济相对富庶。掌握高空中保持身体平衡的技能是首要的,唱念“由于中原

7、战乱等原因,从三国开始就有中原汉做打功夫则要求不高,一般只是简单的模仿,在人南徙进入包括沙县境域的闽越地。经过西晋表演技艺上自然做不到技若神功。因此.肩膀戏‘永嘉之乱’、唐总章二年陈政率府兵人闽平‘啸与其他由成人扮演的戏曲相比较,表演优势更多乱’、唐末王审知人闽、北宋末‘靖康之乱’等数次表现在技能上,艺术技巧上有一定的反差。中原汉人大迁民,来自古代河南、河北、山东、山3、音乐包容性强.但配器唱腔缺乏独特韵味西、陕西、安徽等各地的汉人迁居融汇沙县及闽肩膀戏是戏曲博采众长的一个典型。有人比中其他地方”①。中原汉人人

8、闽的同时,也带来了喻一出肩膀戏涵盖半个中国的戏曲曲调。肩膀戏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民间文化习俗。在与当地的唱腔主要吸纳其它戏曲曲调,如京剧、赣剧,闽民众经过几代的融合、繁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剧、黄梅戏、花鼓戏以及民歌、小曲、小调等,多达特的语言、文化、习俗和意识.肩膀戏就是“融合”十多种,为便于小演员掌握,较为常用的则是京的表演艺术。它既深蕴古中原汉唐文化遗韵,带有剧、闽剧、越剧、赣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