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

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

ID:55685722

大小:9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4

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_第1页
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_第2页
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_第3页
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不通视曲线顶管施工的测量计算苏州新区项目部丁冬程相坤摘要:本文通过在苏州新区西部路网污水管道的曲线顶管施工,介绍了在顶管曲线较长、曲率半径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在管内设测站的测量计算方法进行放样控制,以供参考。关键词:不通视曲线顶管测量计算一、前言目前,顶管施工是即盾构施工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过去顶管大多只能顶直线,而现在已发展成曲线顶管。曲线的曲率半径也越来越小,曲线形状也越来越复杂了。测量工作在曲线顶管中最为重要,而且在曲线顶管中也最为复杂。因为我们设在管内的测站会随管子顶进长度的变化而移动的。如果经纬仪在工作坑内可以法通视的情况下,经纬仪设在

2、工作坑内就可以进行全程测量控制。但是碰到顶管的曲线部分较长、管径较小、曲率半径也比较小的情况下,经纬仪在工作坑内无法通视的情况下,则就必须在管内设置测站,并且根据顶进长度和一次最大测量距离而定,设一个或设数个测站进行测量控制。下面通过在苏州新区西部路网污水管道中曲线顶管施工中,对需要在管内设测站的测量控制计算方法介绍如下:二、曲线顶管的测量方法1、判定是否设置测站的计算当0.8m<D<2.0m时,测量有效范围在D0/2-0.1m以内,请参见图2-1。图中的x由管径而定,现在为0.1m,则有:D0/2-0.1=R-[R2-(L/2)2]1/2式中:D---管子内径

3、;R---曲线半径;L---最大一次测量距离。整理上式得:L=[(D-0.2×(4R-D+0.2)]1/2若2.0m<D<3.0m时,取x=0.2m。通过计算,如果曲线顶进过程中的弦长大于L,则必须在管内设测站,否则可不设测站,即可采用经纬仪设在工作坑内进行全程简单测量计算控制。我面着重说明在工作坑内无法通视曲线顶管的测量计算方法。2、管内设一个测站当曲线的弦长略大于最大一次测量距离L时,可在管内设一个。其原理见图2-2中所示的P1即为第一个测站。(1)测量仪安装在工作坑内的测量基准点A;(2)距离L0为A到管中任意一可通视点P1之间的距离,可用测距仪测得。P1

4、也是管内所设的第一个测站;(3)角ɑ0为经纬仪从A点向管内第一个测站P1测得的与测量基准线IP1间的夹角;(4)距离L1为从P1到所需测的管中心点Q之间的距离;(5)角ɑ1为经纬仪从P1点向A对准以后再转到Q点所测得的AP1延长线与P1Q线所夹的角;(6)被测点x的坐标为:x=L0cosɑ0-Ld1+L1cos(ɑ0+ɑ1);(7)被测点y的坐标为:y=L0sinɑ0+L1sin(ɑ0+ɑ1);(8)被测点Q与设计中心线的误差d为:d=R1-[x2+(R1-y)2]1/2。√[x2+(R1-y)2]3、管内设两个测站时当在管内需要设两个测站时,测量原理请参见图2

5、-3,图中的P1、P2分别为管内两个测站。第一个测站P1前的测量同管内设一个测站测量方式。其原理见图2-2中所示的P1即为第一个测站。P2点为第二个测站。(1)距离L2为从P2到所需测的管中心点Q之间的距离;(2)角ɑ2为经纬仪从P2点向P1对准以后再转到Q点所测得的P1P2延长线与P2Q线所夹的角;(3)被测点x的坐标为:x=L0cosɑ0-Ld1+L1cos(ɑ0+ɑ1)+L2cos(ɑ0+ɑ1+ɑ2);(4)被测点y的坐标为:y=L0sinɑ0+L1sin(ɑ0+ɑ1)+L2sin(ɑ0+ɑ1+ɑ2);√[x2+(R1-y)2](5)被测点Q与设计中心线的

6、误差d为:d=R1-[x2+(R1-y)2]1/2。具体计算操作时,可采用下面记录表的形式:测量记录表测量测距(L0)测角(ɑ0)测距(L1)测角(ɑ1)测距(L2)测角(ɑ2)误差的计算直线长度(Ld1)x=L0cosɑ0-Ld1+L1cos(ɑ0+ɑ1)+L2cos(ɑ0+ɑ1+ɑ2)y=L0sinɑ0+L1sin(ɑ0+ɑ1)+L2sin(ɑ0+ɑ1+ɑ2)d=R1-[x2+(R1-y)2]1/2R1m注:(1)d----曲线的误差(m)(2)d----正值时,为偏右;d负值时,为偏左;(3)ɑ0----正值时,偏向顺时针;ɑ0负值时,偏向逆时针。三、结束

7、语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可以推出管内设三个测站到管内设n个测站的测量方法及其计算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